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文苑

弘扬屈原精神 涵养清风正气

来源:桃江县纪委监委 作者:朱金良 余谦 发布时间:2021-06-11

端午临近,粽香飘逸,不由得让人忆起战国末期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与桃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清《一统志》载:“凤凰山,在益阳县西65里的桃花江,传为屈原作《天问》处。于此渡江,而行吟泽畔,即《楚辞》《涉江》处也。”据考证,屈原曾在桃江生活长达12年。“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中。源于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原来蕴含着深刻的廉洁思想,忧国忧民情怀,虽时过境迁,仍日久弥新,意义深远。

《楚辞》有云:“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沬。”《卜居》则云:“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其意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司马迁在其撰写的《屈原列传》中称赞屈原的廉洁:“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可见,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思想的爱国诗人,而其自身廉洁正直的形象也备受肯定。

屈原投江明志的汨罗,至今流传着一首《粽子歌》。歌中唱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歌词看似描述粽子,实则暗喻屈原的廉洁形象。每到端午期间,当地民众在撒粽江边、吟唱缅怀屈原的同时,将“廉洁”二字铭刻心间,做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的传承者,让学廉、思廉、崇廉、守廉、倡廉成为自觉行动。

如今,每逢端午佳节,我们保留着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民俗,却鲜有人提及屈原廉洁正直的精神。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然与屈原当年的战国时期大不相同,但“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是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不变的主旋律,应该去继承、去传颂。

穿越历史的烟云,屈原的廉洁精神,在当下对广大党员干部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在廉政建设方面,广大党员干部不妨多看屈原故事、多读屈原名句,继承、弘扬勤政爱民的公仆意识、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性、勇于担当的行为准则,提升廉洁从政的自觉,丰盈廉洁自律的心灵,让屈原的廉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为屈原的第二故乡,桃花江畔,清风浩荡。值此端午节,我们缅怀屈原,感受丝丝清风正气扑面而来。“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屈原修身励志、忧国忧民、廉洁清明的高洁品性,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