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文苑

履行主体责任的儒家文化启迪

来源:市工商局监察室 作者:李时秋 发布时间:2017-03-07

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是全面从严治吏,全面从严治吏的关键是领导干部严格自律。历代以来,儒家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政治智慧,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党纪党规、外部监督固然能够促进领导干部履行主体责任,如果运用儒家文化进行正确引导,将更加有利于领导干部自觉履行主体责任。

“修己安人”启迪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孔夫子说君子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贫民境界,没有官位,作为普通百姓,能够以恭敬心待人,以敬畏心处事,为人恭敬谨慎;第二境界是臣下境界,有了官位,作为臣下,能够忠诚地为上层出谋划策,增进上层安于本分,在其位谋其政;第三境界是君王境界,身处高位,心系百姓。孔夫子当年就是这样做的,没有做官的时候,他通过开办教育,传播圣贤之道,引导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就是“修己以敬”。孔夫子做官以后,在不同的职位,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他做中都宰,把那里治理得“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做大司寇,在与齐国的外交活动中挫败了齐国要羞辱鲁国的阴谋,并为鲁国收回被齐国占领的“汶阳之田”。他做大司寇摄行相事才七日,就杀了“祸国殃民”的鲁国大夫少正卯,为鲁国除了一大害,这就是“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

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以自己的“忠诚干净担当”团结带领下属和人民群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为政以德”启迪党员领导干部当好“关键少数”。《论语·为政》第一章孔夫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夫子给了我们一把衡量政治活动的标尺:政治即德治,政道即人道。看统治者成不成功,一看他有没有德行,二看他有没有德政。即既看他是不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又看他是不是以身示范,以德化人。孔夫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夫子用简单的比喻告诉我们,上层领导人的德行像风,下层老百姓的德行像草,风吹向哪边,草自然会跟着倒向哪边。

关于领导者如何以身示范,孔夫子说得非常透彻。他说:“政者,正也。己不正,焉敢正人?”就是说,为政就是正人先正己。齐景公向孔夫子问政,孔夫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人人都要守本分,领导者要带头守本分:做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做臣下要像臣下的样子,做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孔夫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称颂尧、舜、禹他们那些古代圣王,是因为他们不但本人道德高尚,而且推行了德治。尧之所以把帝位禅让给舜,是因为舜的“孝”感动天地,舜的“让”感动百姓。舜之所以把帝位禅让给禹,是因为禹为百姓安宁,艰辛治水,不辞劳苦,三过家门而不入。

因此,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做榜样、做怎样的榜样,只有自己做好了“关键少数”,才能示范和带动“绝大多数”,实现党风政风自上而下全面好转。

“多闻阙疑”启迪党员领导干部民主决策。《论语·为政》第十八章记载:“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弟子颛孙师请教谋求官职的方法。孔夫子告诉他说:多听别人说话,避开有疑问的地方,谨慎说出有把握的部分,这样能少犯过错;多看别人行事,不干有危险的事,谨慎完成有把握的部分,这样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错,办事少后悔,获得官职的方法就在里面了。子张问谋求官职的问题,完全符合孔夫子 “学而优则仕” 的教学目的。学问做好了,继承了圣贤之道,掌握了古代文化,不是为了当隐士,也不是为了种地,更不是为了做工匠,而是要出仕做官,利用自己所处的有利地位,传承古代文化,弘扬社会道义,广泛教化民众。

因此,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才能弥补个体经验和知识的不足,为科学决策提供保证。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事项,及时通过会议、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公示、听证等公开形式,了解各方面意见和看法,不仅有利于集中民智,而且也有助于凝聚共识,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决策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