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五月天,作为县委党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进修班的一员,我来到了红色圣地——井冈山。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追随先辈们的足迹,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井冈山三个字已伴随书本、电视在心中烙下了红色印记;也早已与朱毛会师、黄洋界上炮声隆、朱德扁担等一系列革命故事紧紧相连。
五百里井冈层峦叠嶂,延绵不绝。大山中的天气变幻莫测,但也正是这复杂多变的气候赐予了天下第一山充足的雨水和阳光,让一切都那么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现在正是杜鹃花旺盛的季节,青葱绿翠间,一丛丛,一簇簇,如霞,似火,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热情,透着红色根据地的精气神。
循着先辈们的足迹,我瞻仰了烈士陵园,重走了朱毛挑粮小道,见识了黄洋界奇险关隘。一件件文物,一段段解说,还原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场景。无数的英雄长眠在这群山之中。其中就有桃江板溪走出的红军杰出将领张子清。红军烈士陵园和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均有他的全身塑像。
井冈山至今还流传着师长献盐的故事。张子清在反围剿中受伤,在医药严重溃泛的根据地,都是用食盐配制消毒用水,就连食盐也是非常紧缺金贵的物质。张子清把每次分得的食盐集赞下来,还把毛委员特意让人带给他疗伤的食盐都送给医院,用来给其他重伤病员消毒,自己却最终因伤口感染而牺牲。站在他的塑像前,我热泪盈眶,这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就连受伤治疗,心里装的也是他人、是同志、是革命事业。正是无数个张子清一样无私无畏的共产党人,革命先辈的牺牲才换来了这崭新的世界。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是什么支撑着英雄们矢志不渝的前行?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大爱,为劳苦大众求解放,为中华民族谋前程的信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也正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井冈精神。轻风微拂,树叶婆娑,仿佛在向世人传送着英雄的故事。雨后的井冈,阳光更加灿烂,走在回程的路上,我的脚步迈得愈发沉稳,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