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文苑

用诗心涵养本性

来源:桃江县 作者:朱金良 向芸珂 发布时间:2019-07-13

近读《天地诗心,习近平的诗词情缘》一文,更为总书记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深厚的文学功底、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浪漫的诗意生活深深折服。其实不管是一代伟人还是凡夫俗子抑或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都不止眼前的应付与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谓把诗(文学)的社会功用阐释到了极致,以后的文学批评所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元论”,基本理论莫出其右。中国现代文化旗手鲁迅把诗与文学当“匕首”“投枪”,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美国传奇诗人狄更生临终前写道“我得进去了,要起雾了”,被后人称“活得最有诗意,死得最像诗人”。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仗剑打天下,戎马倥偬中留下了许多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如毛泽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陈毅的“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等,革命诗篇豪情万丈。中国当代诗人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至今仍然让人津津乐道:“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如同流星一般精彩。

一个人可以卑微,但生活不能无趣,没有诗歌没有文学的生活就如同一潭死水。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疲于应付,就算语文教材中有那么几篇寥若晨星的古诗文,学生们大多是为了考卷中分数不多的“文学知识”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根本谈不上用诗心涵养本性,促进其正确“三观”的形成。生活在物欲横流的当下,面对社会上无所不在的各种诱惑,如何做到心中有主,保持初心,气定神闲,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唯有读书吟诗。腹有诗书气自华,生活有诗不单调。通过吟诗读书,修身养性,提升自身涵养和素质,让文化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励孩子做一个知书达理、志存高远、品德高尚、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文学的熏陶和诗意的感染,还可让人远离世俗、志存高远,真正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感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中小学校要加快教改和课改步伐,强化素质教育,加大古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和考卷中的权重,让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身心,这样,既可以涵养孩子本性,又可以让中小学生在悦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