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封家书,承载深情,寄托期盼。今年,市纪委监委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开展学习党规党纪“养廉”、警示教育“醒廉”、讲授廉洁党课“宣廉”、纪法知识测试“促廉”、撰写清廉家书“助廉”、廉洁作品创作“弘廉”的纪法教育宣传“六廉”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在“助廉”活动中,征集到一批清廉家书,一封封家书,纸短情长,既有长辈的谆谆嘱托,夫妻间的勉励叮咛,也有子女的真情诉说。“清风益阳”推出《家书传情 清风传家》栏目,对优秀家书进行展播,通过字字暖心的文字、情真意切的家风故事,和读者朋友一同感悟寄寓在家书中的牵挂、思念、力量、温暖与清廉。
今天为您分享的是一位女儿写给天堂父亲的信。
尊敬的父亲:
您在那边还好吗?
我相信您到哪里都应该过得很好的。因为在生时,您就是一个安贫乐道、乐善好施、乐观豁达的人,您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给人舒适感,都应该是受欢迎的;无论走到哪里,您像一朵洁白的莲花,那么无欲无念,自然生长。
可是,父亲,据母亲对您的了解,说您并不像我看到和想象的那样,您也有您的牵挂、焦虑和担心。
这我就不懂了,如果说您有自己的牵挂我还能够理解,毕竟母亲与您相伴一生。对母亲,您在生就时刻牵挂着,您的离开对母亲的打击很大,您肯定牵挂。至于还有忧虑和担心,难道还是因为母亲?
母亲明显看出了我的质疑,她老人家说:“你父亲啊,真正放不下的还是你们姐弟,他不仅担心你们的身体,更担心你们的工作和生活。”
这有什么担心的!我不以为然地想。
母亲说:“你父亲在生看到你们忙碌时,时常会搭车去你和你弟弟单位走走看看问问啊。那时你父亲说得最多的,问得最多的,你还记得不?”
母亲的话将我拉入了回忆。父亲,您在世时,的确时不时地会去看看我们。有一次,我刚从乡中学调入一所高中学校当班主任。您知道后,赶紧跑到我们学校。其时,我正在上课。为了不影响我的工作,您一直坐在花坛边等到我下课。而那个花坛,正对着我上课的教室。
您那么急着跑到我学校,而且一定要等到我下课,我以为您有什么急事或者重要的事。您却说:“当然急啊,也很重要,不过不是我们的事,而是你自己的事。”
我被您这一绕,有点晕头转向了,不知您到底要说什么。您忧心忡忡地说:“你当老师也好几年了,教学上我不用担心,可当班主任,特别是当高中班主任,你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啊。我听过不少家长说如今当老师职业好,原因就是有赚头:课余给学生补课收钱,假期给学生补课收钱,平时指导学生做几个作业也收钱,还有什么调个座位也暗示家长送礼……教师本来是很神圣的称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怎么动起了赚学生钱的念头呢?教书育人是你的本职工作,做好了是你的责任,做不好是你的失职。如果用它来作为赚钱的噱头,那岂不辱没斯文,有损‘教师’这一光荣称号么?那这样的老师还有什么值得尊敬的!这样的人,钱赚得再多,我们也不要羡慕,因为那是赚的昧心钱,是没有良心的表现。你千万不能做那样的人啊!”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您可能觉得自己太激动了,平静了会,又说:“我虽退休了,你妈又没有养老金,但花不了多少钱。爸爸的工资够用的,你们不用担心。只管做好自己的事。”
听完您的话,我其实并不震惊。只是没想到您就因为听到我当班主任一事还专门跑一趟。
您对弟弟的担心应该会更多吧。因为您在世时,每年至少要去弟弟家住一个月。弟弟位虽不高,但在他人眼里,是专家,是学者,是专业型人才,经常“满天飞”。您最担心的公款吃喝、收受贿赂虽然与他无关,但您跟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你要铭记古训。我们那个时候,一斤谷、几毛钱不对数,都要赔给公家的。”
父亲,正因为您的教诲,我才成了亲友们眼里最不赚钱的、最穷的老师;弟弟也才成了同事们眼里最不会做生意的专家,他们说他是为数不多的、真正的“砖家”。看到这里,您应该很开心吧。
尊敬的父亲,我和弟弟如此洁身自好、廉洁奉公,是与您从小的教育分不开的。
不知您是不是还记得:我们很小的时候,您就带着我们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让我们一定要记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记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每每读这些的时候,我们都会用困惑或茫然的眼神望着您,因为我们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更不懂您为什么要让我们读这样的文章,要我们记住这些拗口的句子。
或许那时您也还为人父不久,但您仍然愿意用您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脑海里根植些什么吧。您看着我们懵懂的眼神,恍然大悟:“说这些抽象的文章,你们怎么会懂得呢?还是给你们讲讲你们爷爷奶奶的故事吧。”
您说爷爷奶奶那时很穷也很苦。但是,奶奶的生意做得最实在,从不缺斤少两,而且货真价实;遇上灾荒年,他们从来不会哄骗抬价,反而会用自己手里有限的资源救济灾民,他们说“谁都有个急难愁盼的时候,救人救人,救急不救穷!”
爷爷的职位也不高,但他从来没有要过群众的一针一线,他走街串巷,遇到贫困的人家,总是随时伸手帮助他们。
他们救过贫苦人,帮过地下党,帮过穷困学生,还有潦倒落魄的青年……
说完爷爷奶奶的故事,您再来为我们讲解周敦颐文章里的句子,谆谆告诫我们:一个人,就要像周老先生一样高洁,要像他文中的莲一样,得意时不要忘形,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心,不要随波逐流;是人都有贪念,但贪图别人的东西,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会受到惩罚的……
您自己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记得您没退休时,无论是在乡下,还是调到区里,管着县里的服务公司,您从不伸手拿公家一分钱,您也从来不会利用公家的资源为家里、为我们图方便,您喜欢抽烟、喝酒、喝茶,但您抽的都是最劣质的烟,妈妈说您最喜欢抽经济烟;您喝的都是自家煮的米酒、甲酒;您喝茶更是没什么品牌的,每天都要灌几大碗煎茶。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贪什么贪,两脚一伸,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父亲,您放心吧,我们都记着您对我们的期望:做一个像莲一样的人。只有像莲一样纯洁,一个人才能过得久,才能走得远。
蒋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