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封家书,承载深情,寄托期盼。连续两年,市纪委监委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开展学习党规党纪“养廉”、警示教育“醒廉”、讲授廉洁党课“宣廉”、纪法知识测试“促廉”、撰写清廉家书“助廉”、廉洁作品创作“弘廉”的纪法教育宣传“六廉”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在“助廉”活动中,征集到一批清廉家书,一封封家书,纸短情长,既有长辈的谆谆嘱托,夫妻间的勉励叮咛,也有子女的真情诉说。“清风益阳”推出《家书传情 清风传家》栏目,对优秀家书进行展播,通过字字暖心的文字、情真意切的家风故事,和读者朋友一同感悟寄寓在家书中的牵挂、思念、力量、温暖与清廉。
今天为您分享的是一对政法夫妻写给彼此的信。
亲爱的老公:
书房台灯下,照片上你眉间那道被西北风霜刻下的“冰痕”依稀可见。每一次指尖抚过,我仿佛又触摸到祖国最西北的极寒——那整整八个月滴水成冰的坚守,早已将忠诚与纪律熔铸进你的骨血。“老连长”,从踏着没膝深雪巡边的身影,到县委政法委办公室深夜不熄的灯光,你守护的“防线”从未改变:昔日是国土的界碑,今日是公权的边界。战场虽易,军魂永驻。
我总记得你讲起西北的凛冬:零下四十度的哨位上,一口热水在全排战士手中传递三圈才舍得喝完;补给车陷在暴风雪里,最后半块压缩饼干被郑重地掰成十二份。在生存的极限处,一粒米、一滴油的分量都重逾千钧,容不得半点私心沾染。这份极寒孤寂中淬炼出的纪律与敬畏,如同喀喇昆仑万年不化的冰盖,早已成为你灵魂的底色。从司法局办公室再到政法委办公室,你视每份文件为“战备命令”,把每次协调当作“阵地协作”。你常说:“办公室无小事,一笔一划关乎公信,一字一句牵动民心。”
我深知你岗位的特殊。政法委办公室虽不直接办案,却牵系着政策传导、舆情研判与矛盾协调。这方寸之地,恰是检验党性与定力的“微战场”。当无形的“人情风”试图从门缝渗入,当隐形的“关系网”欲借电话蔓延,你始终如当年戍守风雪哨位般清醒:一次“顺水推舟”的暗示,一回“无伤大雅”的变通,都可能侵蚀你用半生坚守的纪律堤坝。权力再小,也姓“公”不姓“私”;岗位再平凡,也是党旗覆盖的阵地。
家是你永远的港湾。每当你深夜归来,女儿早已在梦中呢喃。望着她恬静的睡颜,我常想起你描述的雪域星光——那穿透极寒长夜的纯净光芒,正如你心底永不蒙尘的信仰。当孩子好奇地望着你庄严的军装照片,你挺拔的身姿和雄厚的正义感,就是她人生最初的坐标系。她或许还不懂何为廉洁,但父亲如山的身影、严谨的家风,已在幼小心田播下光明的种子。
纸短情长,难尽所怀。窗外月华如练,清辉满案。灶上温着你最爱的莲子羹,清心明目。还记得你在西北站哨时说,最盼的就是一口热汤。如今家中这盏灯、这碗羹,便是你随时可归的温暖。你我深知,真正的相伴不仅是晨昏相守,更是精神上的同频共振——你守护千家安宁,我守护你心底净土。你永远是我与孩子的骄傲——那位在极寒中站成界碑的军人,如今在新的岗位上,正以最干净的笔锋续写无愧于党旗的人生篇章。
爱你的妻子:戴芳波
亲爱的老婆:
此刻政法委办公室的灯光安静洒落,犹如七年前西北哨所上的星辉。展信那刻,往事漫卷——我在雪山之下读你第一封来信时,未曾想到我们能双双回到桃江,你执掌法槌守护正义,我执笔俯首护佑安宁。
你总说我仍以“老连长”的作风对待工作,可在我眼中,你何尝不是一位特殊的“哨兵”?只不过你的哨位在审判台,你的武器是法律。每当你身披法袍走向法庭,我都仿佛看见一位目光如炬、捍卫公正的战士。你裁判的每一起案件,就是一次不容有失的“防线巡守”;你写下的每一份判决,就是一道不容偏移的“正义界碑”。
我虽不参与审判,但常听你回家后谈及工作中的思考与坚持。你说法官办案如同“精工细琢”,证据链的严密度、法律适用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一生。这让我想起当年我们在冰天雪地中彼此叮嘱:“手中的枪,背后的国,一点都不能歪。”如今你的法槌落下之声,亦当如金石般坚定,如清泉般明澈。
你站在审判一线,直面人情纠葛与利益诱惑。但我始终相信,你心中自有一片永不封冻的正义之源——那是来自万千家庭对公平的渴望,更是来自你对法治最纯粹的信仰。你说过:“能照亮法庭的,不只是顶上的灯,更是法官心底的光。”这份光,是群众认可的源泉,也是我们全家为你骄傲的理由。
今晨女儿指着那套旧军装咿呀地说:“爸爸的衣服不一样。”我问她哪里不一样,她摸着军装说:“这个有星星,现在的没有。”我抱起她轻声说:“星星藏在心里呢。”愿她将来懂得:无论外表如何变化,内心的准绳不变;无论身在哪个岗位,都要对得起人民的信任。
天将破晓,晨光在即。感谢你,我亲爱的妻子与战友。愿我们不忘初心,一如七年初识之时——你持守公义,我捍卫纪律,共同在这条崇高的政法之路上坚定同行。
爱你的丈夫:曹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