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益阳家风故事】(15)英才秉家风 烈士承家训

来源:赫山区纪委 作者:雷德高 刘俣成 发布时间:2017-11-22

573a78dacc8d9.jpg

萧山令(1892—1937),字铁侬,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四方山)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南京卫戍军宪兵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追授)。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他一人身兼6大重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当众人都在计划如何撤退之时,萧山令却决心留守,与南京城共存亡。枪炮声中,萧山令命令部下掩护军民撤退。天色渐黑,宪兵们子弹渐尽,萧山令率领官兵们与敌人白刃格斗。宪兵部队在血战5小时后,弹尽援绝,血染长江。在江水中指挥军队撤退的萧山令身中数弹,他不愿被俘受辱,饮弹自尽。198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萧山令为革命烈士。

幼承庭训,秉性忠贞

1892年6月11日,萧山令出生湖南益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在当地,萧家是书香门第,一家三代连中秀才,远近闻名。在他们家门口的对联曾写着当年的荣耀:秀才本微末功名,却喜叔伯兄弟父子公孙三代蝉联不绝;寒家无丰盛筵席,幸叨宗族乡邻亲朋戚友八回燕贺都来。

对萧山令成长有着直接影响的是他的祖父萧昆香、伯父萧知咏和父亲萧毓湘。祖父萧昆香生于清道光十年(1830),据《萧氏族谱》《昆香公传》记载:萧昆香生性沉静谦和,经年不见愠怒之色,与乡党从无纷争,也从不恶语伤人,无论庸人孺子对他皆爱而敬之。伯父萧知咏“生性颖异,克承家学”,得中秀才、贡生,然而却淡泊名利,终身以教书为业,“持家教子极有法度,尤致力于节俭”,一生“衣食菲薄,刻苦耐劳。”父亲萧毓湘“性纯厚,识虑超远,文笔谨严,才藻丰艳”,有着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襟怀,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面对“丧师失地”的耻辱,他常痛心疾首地对儿子们说:现今国际竞争激烈,科学发展迅速,若不致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海陆军备,国家就不能富强;你们如果还拘泥于旧习,只攻科举考试的文章,不懂军备、不懂新学,国家就会有丧亡的危险。

萧山令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虽与祖父、父亲一样温和纯厚,不喜多言,但思维缜密,胸有正气,聪颖内秀。萧氏族谱称他“幼承庭训,秉性忠贞,抱负不凡”。刚满6岁,萧山令便跟随当私塾先生的父亲上学读书了。

有一次,他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堂兄弟把屋后大枫树上的乌鸦窝给端了,还打死了一只黑乌鸦。教子严厉的父亲把孩子们叫过来,问是谁干的?几个孩子都被吓住了,不肯承认。萧山令挺身而出,马上说是自己干的。父亲责问他为什么要去戳鸟窝。没想到平时话不多的萧山令却说出了一通让大人认可的道理。他说:“这个大鸟窝本来是屋后的一对花喜鹊架起来的,忙了好多天才架好一个窝。可是没过几天,飞来了一群黑毛黑嘴的乌鸦,硬是把这一对花喜鹊给打跑了,还啄伤了其中的一只,强占了花喜鹊的窝,这是强盗、抢犯、霸占者!它们强占了别人的窝,还很有道理似的呱呱大叫;又从窝边飞到红薯地,用黑嘴壳啄着还没有长苗的红薯种吃,搞破坏。我们气愤不过,才把老鸦子赶跑了,还打死了一只黑老鸦。”

父亲听着,脸上的愠色渐消,接过孩子手中自制的小弓箭,没有责怪小山令,只说要好好读书,读了书将来长大了还有很多大事要做。从此,父亲非常的钟爱萧山令,觉得他小小年纪有正义感,肯动脑筋,可堪造就。

萧山令不负父亲厚望,小小年纪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且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他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牢记 “仁义礼智信”的古训,他随父亲教书地点的变动而读了许多地方的私塾学堂,最远的是离家四十多里路的泉交河胡家湾。当时父亲那里不能住,他只好读“跑学”,一天要跑几十里,但他风雨无阻,再累再难,也不辍学旷课。

弃文就武,有守有为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北京、南京、武昌、西安四地建立了四所陆军中学,主要招收各省陆军小学的学生。萧山令得到此消息,便与父母、妻子商量,打算去湖北武昌报考第二陆军中学。全家人一致支持他,尤其是父亲萧毓湘觉得儿子一心学武报国,志气可嘉,不留恋家中较为安逸的生活,敢于吃苦、愿意吃苦,定会有出息。

进入武昌第二陆军中学后,萧山令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内敛老成,把生活和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善动脑筋,关心时事,接受新思想也特别快,常跟师友谈起家庭的期望和自己的抱负:“要振兴国家,必先振兴兵备不可!列强敢入侵我中华,瓜分我国土,烧杀抢掠,皆因朝廷无能,兵备不振。我现在要学好本事,将来从军,兵符在握,一扫群魔!”

1916年冬,北洋军阀政府急于培植私人势力,拉拢军校毕业生,若为其效力,许以高官厚禄。萧山令痛恨北洋军阀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使国家仍处在黑暗和分裂中,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南方,投入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的湖南督军兼湘军总司令谭延闿麾下周则范部,当了一名排长。1927年3月,北伐军攻下南京之后,萧山令被编遣回到益阳,老上司贺耀祖为他谋取了沅江县代理县长的职务。他秉承家规家训,为官清廉正直,“有守有为”,着手整修堤垸,治理沅江水患,赈济救灾,作出了很大成效。

一天,萧山令正在县府筹划整修堤垸,突然县府警员慌慌张张跑来报告一件急事:日本日兴商行的“日兴轮”在沅江渡口撞翻了一艘渡船,淹死十余人,不但不予赔偿,还扬言要中国老百姓赔“损失”。

萧山令听罢,心中怒火上升,立即召集县府警员和办事官吏及救治队伍共几十人感到出事地点,先吩咐救治队伍与死者家属一道处理死者善后,自己很快和几名县府官吏到了肇事的“日兴轮”跟前。船主叫山本次郎,见到萧山令来了便哇哇大叫,说自己享有中国内河的通航权和内地经商权,中国渡船慢的像蜗牛一样,挡住了他的去路,撞坏了他的轮船,耽误了他的时间,要赔偿他的损失。萧山令义正词严的指出,享有中国内河的通航权和内地经商权是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尽管如此,也不能横行霸道,破坏国际惯例,无视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现在大型钢壳轮船撞翻木质渡船淹死人命,应按国际惯例给中方予以赔偿,否则不能擅自离开。山本次郎叫嚣要到湖南省府和日本领事馆告状,萧山令回答:“愿意奉陪”。

萧山令租用小汽轮在山本次郎之前抢先到达长沙,入省府向省主席程潜做了汇报。程潜知道萧山令是一位由北伐军团长而任县知事的湘军将领,办事实事求是,从不虚与委蛇,于是支持萧山令按照国际惯例处理“日兴轮”撞翻渡船事件。

萧山令得到省府支持,勒令“日兴轮”赔偿被撞沉的渡船和补偿淹死的百姓损失,处理善后。被害事主们终于出了一口气,百姓们都感到很欣慰,赞扬萧山令争回了中国人的尊严。

1928年底,萧山令接到了他的老上司、京沪卫戍司令兼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副总监贺耀祖的一纸调令,调他到南京担任“首都卫戍司令部”参谋处中校参谋,重新出任军职。1929年2月,萧山令抵达南京。

宁死不退,为国捐躯

1936年3月,萧山令升任宪兵司令部少将参谋长。自从1916年底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投入湘军已整整二十年,这是他人生的黄金岁月,国弱民弱之秋,他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和强盛而征战、奔忙。他牢记家规家训和父亲的教诲,富民强军以强国,服从上司,友爱同僚,体恤下情,从不取巧,从不谋私,崇奉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视国家民族利益为第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大举侵犯中国。1937年11月26日,战火迫近南京,城郊部队进入临战状态。萧山令奉命兼任南京市长和警察厅长,他下令南京所有宪兵一律做好战斗准备。12月4日,中日两军相接,南京保卫战打响。

12月8日,蒋介石连续三次紧急电令,召唐生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在萧山令的几次催促下,唐生智登上飞机赴重庆,国家宪兵司令一职交萧山令全权代理。其日,同乡部属陈辑川专访指挥部,帮萧山令分析眼下局势;“守军装备落后,援军无望,守城部队临时拼凑,难以指挥,将士虽英勇,但牺牲惨重……”,劝萧山令度势应变,以策安全。萧山令沉思良久,毅然答道:“现形势已乱,各自只顾逃命,满城游勇散兵,不听指挥,军心民心无法稳定,守土为国是军人的职责,我应尽忠报国,笑卧沙场,死守南京,我意早决!”其视死如归之气慨,令陈为之震慑。

1937年12月11日拂晓,日军步、骑、炮联合进攻棉花堤宪兵阵地,来势凶猛。萧山令下令宪兵撤出棉花堤阵地。宪兵的其他阵地也遍遭日军飞机轰炸、死伤甚众。次日下午3时,唐生智与蒋介石电令;“全线突围撤退”,命令萧山令为渡江总指挥,各军团按指定地点突围。陈楫川满身硝烟急急地跑进来喊他:“萧司令,快走吧!”萧山令挥手:“你同部队快走!我是第三路渡江指挥官,身兼数职,正在指挥部队撤退,我要亲自殿后!”陈楫川急道:“你这样级别的军官,完全可以直接走!别人开完会直接就过江走了。部队已经乱了,全城已经乱了,敌人已经攻进城了,我们快走吧!我能找到船,或者扎一只木筏子过江!”萧山令心里清楚,陈辑川的话没有错,司令长官唐生智也交待说部队脱离掌握时可随他一同过江,但他坚决地回答道:“正因为敌人攻进来了,全城乱了,部队乱了,我不能抛弃自己的责任,与南京共存亡,就是撤退,我也必是最后一人!”

1937年12月13日,萧山令带领将士在下关与日军展开肉搏血战,激战5小时,终因众寡悬殊,背水无援,数千将士壮烈牺牲。萧山令也大义凛然,举枪殉国,血染金陵,以自己的义举,实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诺言。

45岁的萧山令以身许国,舍身杀敌,壮烈牺牲,成为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几天后,重庆《中央日报》头版刊登了“国民政府追赠萧山令为中将”的命令。此后蒋介石训导下属军官时,常称“抗倭之战,能与城共存亡者,实以萧副司令为巨擘”。1941年《萧氏六修支谱》中有专门文章《陆军中将萧铁侬先生传》予以褒奖。1945年日寇投降,南京光复,萧山令的名字永远镌刻在雨花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上。198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萧山令为革命烈士,《人民日报》、《团结报》发表纪念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jpg

萧山令的孙子萧运春的家中,至今挂着祖父的遗像,照片是别人从网上找给他的,泛黄的背景中,祖父一身戎装,英姿勃发。两旁是一副对联:立大功于国家,树正气于民族。照片下,是一行小字:萧山令将军遗像。萧山令作为抗日民族英雄,在南京保卫战中大义凛然、勇敢殉国、火中涅槃,而有如凤凰腾空,放射光彩。他的故事越传越广,爱国精神激励后人,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