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飘香千年,一条古道脉动万里,一朵金花盛开荣光……”安化的茶全国闻名,唐煌辉作为一名安化人,每天上班前都要泡上一杯,在他看来茶可以提神、有利于身心健康,喝茶还可以时时提醒自己廉洁淡泊。
42岁的唐煌辉,戴副眼镜,性格温和,看上去是一介书生模样。然而,文质彬彬的他,在办案一线已有12年,是安化县纪委监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
大案小案办过不计其数,从不挑三拣四也从不居功自傲。无论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微”腐败还是事关全县政治生态的大案要案,只要组织一句话,他一定会披甲上阵,没有半句怨言。
“群众利益无小事,越回避就越是证明里面有问题”
脱贫攻坚是当前头等大事,加大对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更是纪检监察部门的重中之重。
3月19日,安化县纪委收到上级转来反映渠江镇晏家村村支书罗某有关问题的交办件。3月20日,唐煌辉与调查组来到宴家村,向村民了解罗某的有关违纪情况。
闲聊时,村民有问有答。但一涉及罗某的违纪问题,一连几个村民都三缄其口。
唐煌辉感到纳闷,罗某对危房改造资金截留私用与进行二次分配的问题是村民联名举报,为何现在大家都缄口不语?
“难道是问题线索有误?当时我们都有点怀疑,但是唐主任坚持,他说群众利益无小事,越回避就越是证明这里面有鬼。”调查组成员熊琛说。
在线索排查会上,唐煌辉思路独特,他指出突破口就是取得群众的信任,听最真实的声音。一连几天,他都坚持与调查组成员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调查组的感化下,群众终于开口说实情了。
原来罗某知道纪委要查他后,连夜组织相关人员商量应付办法,并放话村民不要“惹火上身”。罗某与另外两名村干部胡某、刘某担任村干部近二十年,在村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很多群众都不敢明的得罪他们,怕被打击报复。
唐煌辉知道这一情况后,独自一人到村上秘密走访了50多名群众,并悄悄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他们,彻底打消了群众的顾虑,罗某等人的违纪事实慢慢浮出水面。
“其中有一户,申请了危房改造,建房钱垫付后负债累累,满心期待等着危房补助款,结果只得到2000元,那神情我一直忘不了,这也是坚定我要查实的原因,群众的救命钱要守护到底。”唐煌辉说。
随着调查的深入,罗某等涉案人员慌了手脚,动用各种手段来阻止调查,甚至通过村上一些无业游民来威胁调查人员。
“压力我顶着,你们只管查,当时唐主任就一句话。”调查组成员王科说。最终该案立案3人,清退截留村民危房改造资金92100元。
“办案时不能心软,一心软事情就办不成了”
“纪检监察干部是纪律的捍卫者,在各项政策规定的执行过程中,要敢于碰硬。”唐煌辉是这么说的,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重要节假日前后,是纪委最忙的时候。2018年2月8日是农历小年,当天安化县纪委收到群众举报县精神病防治院违规送礼的问题,组织安排唐煌辉带队赶赴梅城调查。
考虑事发突然,唐煌辉决定对该院财务室进行突击检查,并分两个组对该院副支书、工会主席姚某某和财务科长陈某某进行谈话。
调查中,姚某某反复强调:“今天是过小年,都是县里几个熟人,不要做得太过分了。”还威胁地说:“这里好多人都是有后台,你们得罪不起呀。”
唐煌辉凛然正气地说:“作风建设谁都不能搞特殊,顶风违纪者一律严查别拿后台吓唬我,我不是吓大的!”
见他如此坚决,该院有关人员向调查组如实交代了违纪事实。
当调查组从梅城赶回来与县卫计局收受了红包的人员进行谈话时,因双方已串供,谈话对象一口咬定所收受的红包已退回。唐煌辉与被调查人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涉案人员最终都如实交代了问题。此案共调查30人,其中立案7人、诫勉谈话3人、批评教育20人。
“区县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办案时不能心软,一心软事情就办不成了。”事后,唐煌辉回忆起这起案件时总结到。
“我们的工作并不是要去得罪人,而是及时拉人家一把”
纪检监察工作虽然得罪人,但也有人能理解。刘尚夫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是益阳市大福皮肤病防治所负责人,2014年3月,因单位财务不规范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一开始刘尚夫有点情绪,但唐煌辉不厌其烦地向他解释政策法规,还教他如何规范管理单位租车、财务报销、津补贴发放等事项,终于让刘尚夫摒弃前嫌,与唐煌辉交上了朋友。
“不打不相识,其实这个处分对我和单位来说,是一种警醒,事小发现处理及时,对我、对组织,都是有帮助的。”刘尚夫由衷地说。
规范化管理,赢得了组织的认可和荣誉。2017年该防治所和刘尚夫分别获评全国‘十二五’规划麻风病防控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
“其实纪检干部并不是想处分人,而是希望帮助人,我在接触后发现,他们都很友善,并不是想象中的凶煞,唐主任经常跟我讲,他的工作不是要去得罪人,而是想及时拉人一把,而我正是在他的拉一把中受益的人。”刘尚夫如此说到。
“组织交代的任务,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
2014年5月,安化县纪委收到一封举报信,反映该县粮食局负责人个人担保,帮某房地产公司贷款280万元。
“信件中的线索并不具体,但凭着职业敏感,我敢断定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唐煌辉回忆这起案件时,仍记忆犹新。他说:“一般情况下没有特殊原因,没有人会去担这样一个风险。”
“纪委常委会研究时,大家觉得线索涉及县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拿下的难度很大,是块硬骨头,一致同意把这个案子交给唐煌辉来办。”该县纪委当时分管办案工作的副书记邹学军说。
接到任务后,有人劝唐煌辉:“涉及行局‘一把手’,还是推了吧。”但唐煌辉却说:“组织交代的任务,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
唐煌辉带领团队连续工作一个多月,走访了涉事粮店23家,调查走访人员50多人,案情逐渐明朗。但在对涉案人员进行审查期间,该案一关键人物依然抱着侥幸心理拒不交待,甚至一度威胁唐煌辉要让他在安化“混”不下去。面对威胁,唐煌辉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寻找突破口,那一段时间他简直茶饭不思,连睡觉都在想着这件事。
“不开口不交待不能成为违纪的挡箭牌,必须将这个案子拿下!”唐煌辉斩钉截铁地说。
“这个案子办得很艰辛,就算在安化,我们也基本上没回过家,方便面与盒饭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主要‘陪伴者’,而唐煌辉总是冲在最前面,从来没叫过苦。”参与过该案办理的彭富安说。
20多天后,面对办案组搬出的几叠厚厚的“证据”,这位关键人物终于开口了。随着他的逐一交待,案情水落石出。经过130天连续作战,该案共立案6人,涉及科级干部6人(其中一把手1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
12年来,唐煌辉与违纪人员斗智斗勇,先后主办或协办各类违纪违规案件153件,涉及科级干部75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8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300余万元。
在执纪审查过程中多少会遇到一些阻力,或艰难险阻或荆棘密布,但唐煌辉却没有半点退缩与停下来的意思,最近他又满怀豪情地投入到了一件扶贫领域腐败案件的办理中。夜幕降临,即将开展工作的他泡上了一杯清茶,陪伴他的只是一杯清茶,在那一冲一泡之间,烟雾袅袅,而他心中的千山万壑也在次递展开,如心悬明镜,敞亮坦荡、坚定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