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基层风采

小本知民情 三化显实效——民情档案有力推进清塘铺镇干部作风建设

来源:中共益阳市纪律委员会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11-14

    今年7月份,安化县清塘铺镇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开展“三访三化促发展解民忧”活动,干部通过撰写民情日记,建立民情档案,为全镇干部作风建设好转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民情档案使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在走访过程之中,清塘铺镇要求干部做到“四多”。多走村入户。到村时, 既要进干部户, 更要走普通农户, 不能只窝在村干部家里摸情况。多和群众“拉家常”。要放下架子, 多说“心里话”, 以农民兄弟的身份与农户拉家常、叙旧情。多写民情日记。把农户反映的实际问题, 认认真真地写在“民情日记”上, 不要让它成为耳边风。多思为民解忧良策。就是对已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 真正把农民群众的“所忧、所盼”归纳提炼出来。通过“四多”, 切实提高全镇干部的“知民度”,加深干群鱼水情,努力让农民群众把镇干部当作家里人看待。
    从“三访三化”活动开展收集建立的“民情档案”的实践效果来看, 乡镇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问民意, 就是一个很好的拉近干群距离的过程,也是一个更好地为民解忧帮民谋发展的过程。如驻村干部到杉山村走访时,了解到玉竹种植户技术缺乏,镇领导立马专门组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上门实地传授种植技术。为鼓励农民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特色农业,镇政府还购买了优良的玉竹种免费发给农户, 并帮助村民与饮料制造商和药品销售商建立合作关系。今年9月份玉竹获得大丰收,现已开挖近500亩,亩产8000到10000斤,全村今年玉竹收入700多万元,1400多名偏远山区群众因此脱贫致富。

    民情档案使干部服务群众更到位

    民情档案看似简单却很管用, 能够全面、实时、准确地掌握全镇的村情民情。民情全掌握, 工作有底气,服务群众更到位。在今年的抗旱救灾中民情档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哪个村是因地质灾害受损严重无地下水可开采, 什么村组是属喀斯特地质水源难于保持, 哪座水库蓄有水可以引水救灾, 哪里住的村民需要政府的送水小分队送水, 哪个村要购置多大功率的抽水泵架设多长的水管,只要翻开民情档案一查, 便一目了然,对旱情灾情了然于心开展工作更有底气。民情档案也为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今年8月9日中午, 杉山村发生山火,因天干旱久,山火迅速蔓延,形势十分紧张,镇党委书记卢映云通过核查该村民情档案掌握了附近居民分布情况和山林植被情况,立即制定扑火救灾方案,同时组织人员上山扑火,晚上9点大火扑灭,保住了周边1000亩山林和20多户群众的安全。
    民情档案的建立, 有这样几种方式。如电子显示屏, 提醒干部去化解矛盾。如利用好民情档案的社会关系栏, 大大提高了化解矛盾纠纷的时效性。九月,曾家桥村王建龙因二广高速征地安置新地基后建房,运输建材过程中压坏了邻居黄超辉的田土,发生纠纷后村干部组织调解, 但双方仍未达成协议, 双方当事人又多次上访要求给予解决问题的出路, 驻村干部下村走访查阅村支部的民情档案获知情况后,组织两家做思想工作, 双方最终达成了建房协议, 化解了两家矛盾。

    民情档案使干部工作更见实效

    为开展好“三访三化”活动建立好民情档案, 严格实行驻村联户制度。要求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保证每月下村时间不少于 5 天, 每月到所驻村夜访不少于2 次; 一般干部每周下村不少于 2 天,每周到所驻村夜访不少于 1 次, 镇干部全年走访所驻村不少于 1 次。要求驻村联户干部确保所驻村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每月解四个以上的民忧。
    民情档案由村民认可并列入年度考核。民情档案的内容主要来源是干部每次下村写的民情日记,民情日记统一上交镇“三访三化”办公室集中管理。同时,干部下村要遵守 “四必须”“四不准”纪律要求。“四必须”: 村召开班子联席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 、村干部评议会等重要会议必须到, 发生突发性事件必到, 重要经济活动必到, 上级安排的重要工作必到。“四不准”: 下村工作不准由村里公费招待; 不准到所驻村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不准向所驻村借款或推销物品;不准参加任何有损干部形象的活动。年底干部要将执行驻村联户制度的情况向所驻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述职, 接受质询和测评, 其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民情档案使干部作风管理更透明

    干部作风管理是一个老话题, 尽管几年来各级采取了不少措施, 但由于弹性太多、刚性不强, 制度“写在纸上、说在口上、挂在墙上”的现象还比较多,要真正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确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民情档案”制度的探索实践, 特别是电子民情档案的建立, 较好实现了镇村两级干部群众的双向监督, 提高了镇干部走村入户的公开透明度, 增强了镇干部“勤下村、多下户”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同时, 对“民情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 使镇党委、政府体察民情、工作督查有时只需轻点鼠标, 每位驻村干部“走村入户”情况便一目了然, 这就要求驻村干部不仅下了村而且还要下好村, 还要对农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度高度负责。干部作风实不实、民生改善明显不明显, 无论谁只要通过民情档案都可以查证比较, 确实是一项改进干部作风管理方式的新创举。(安化 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