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2008年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找准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市优办组织各级优办对省、市、县三级经济发展环境测评点105家企业进行了年度经济发展环境问卷调查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被调查企业对我市发展环境的总体评价是:32.63%的企业认为投资环境较上年相比有明显改善,2007年对同一问题的回答中表示有明显改善的占23.94%,相比增加了8.69个百分点;85.26%的企业表示对“益阳的投资前景”有信心和较有信心,2007年对同一问题表示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占72.35%,相比增加12.91个百分点。从问卷汇总结果看,在益投资企业对益阳市经济发展环境的满意度逐年提高,投资信心与往年相比有所上升,大多数投资商对我市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这一鼓舞人心的成绩,得益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各级部门的共同参与,同时,也凝聚着全市各级优办同志在2008年中的辛勤与汗水、能力与智慧。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创新工作机制
市优办从经济发展环境现状、优化环境配套工作、经济发展环境相关规定等方面深入开展了7项专题调研,起草3个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其中《益阳市优化发展环境“十不准》的制定就参考了相关的调研成果。各区县(市)优办都积极加强调研,不断创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机制。安化县对东坪镇酉州工业小区、木子管区部分企业的发展环境进行调研,并开展了完善“一站式”收费工作的调研。高新区对区内拆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调研。
全面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推进工作落实
为了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全市各级优办共开展督查68次,督促整改问题32个,不断增强了监督实效。下发《进一步落实责任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的通知》,并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50个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开展督查。对“城乡清洁工程建设”等中心工作开展跟踪问效。对全市《行政许可法》贯彻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深化了部门依法行政意识。督促各级工商、质监部门进一步规范本系统行政处罚尤其是针对外地企业的行政处罚行为,有利于提升益阳投资形象。
助推政务中心建设,打造优质高效服务平台
各级优办历来把政务中心作为提升经济发展环境的载体和平台来强力推进,尤其是2008年加大了助推力度。市优办对市政务中心项目进驻与办理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重点查处了明进暗不进、两头受理的行为,进一步强化所有项目审批必须进中心的规定。同时,强化“一事一测”制度,加强行政相对人对窗口服务工作的监督。通过“一事一测”评议显示,行政相对人对各窗口单位政务服务满意度为97.55%。大通湖区、桃江县相继成立区政务中心。南县努力突破服务瓶颈,屡获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主动服务企业发展,营造和谐有序环境
全市各级优办坚持“上下联动,快速反应”原则,认真接待处理投诉,全力为企业协调服务。一是在原有投诉渠道的基础上,还在《潇湘晨报》、《益阳日报》等宣传媒体上公布了有关负责人的手机号码。半年内个人手机在节假日接待电话投诉38件,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27起。二是完善直查快办与跟踪督办机制。全市各级受理优化发展环境投诉477件,办结476件,办结率99.7%。三是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并实施项目审批代理制。四是精心组织协调,促进政企和谐、企民共赢。全市组织召开各类协调会257场(次),解决阻工挠工、行政处罚过重、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175个。
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继续强势问责,发现一起,严肃查办一起,做到事实不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处理不到位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并对重大案件进行黄牌警告、快速曝光,充分发挥“查处一案,治理一线,教育一片,警示一方”的综合效应。2008年,全市受理立案93件,查处87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人、组织处理93人,处理单位66个,开展专项工作55项,发问责通报27次,在各级各部门及公务员中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责任意识和优化意识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