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党风政风

益阳市组织部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强力推行“一线工作法”

来源:益阳市纪委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11-30


 

    益阳市委组织部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在全市领导干部中强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有效促进了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好转,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坚持力量往一线倾斜。一是注重引导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到一线。在领导班子选配上,树立“在工作一线培养、锻炼、发现和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把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工作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激励干部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一线”。在工作绩效考核上,将“一线工作法”的落实情况分别纳入市直机关绩效考核和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挂钩。先后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蹲点调研、挂职锻炼、信访接待日等制度,引导干部自觉深入一线。每个市委常委联系并负责1个县级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1个乡镇(村)的扶贫开发、1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1个特困企业的改制工作,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基层一线,每月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一次、现场办公一次,及时解决一线的现实困难和棘手问题。二是注重充实基层领导班子力量。市委在配备区县(市)级领导班子时,注意把那些能力强、作风实、素质高、有专长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班子中去,并要求区县(市)委配强配优乡镇领导班子,确保基层领导力量。近年来,先后从市直部门选派23名副处级干部和40名优秀科级干部到区县(市)挂职,分别担任分管城建等工作的副区县(市)长和区县(市)长助理。从市规划、国土、城建等部门选派11名专业干部到区县(市)委任常委、副区县(市)长,选派了30名专长突出的年轻干部到重点镇挂职或任党委书记。每年从市县机关选派了2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街道社区挂(任)职。近三年共选调了7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了基层和事业单位。
    二、坚持能力在一线锻炼。一是实行“压担子”锻炼。鼓励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深入一线锻炼。选拔一部分基层工作经验相对比较欠缺、具备一定发展潜能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或挂职锻炼。先后出台了新提拔处级领导干部必须到信访部门或优办挂职3个月、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任(挂)职2年等规定,近年来,共有187名处级干部、979名科级干部到信访部门和优办挂职,共选派2134名干部到乡村任(挂)职,其中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1895名。通过艰苦岗位和中心工作锻炼,提高了年轻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二是实施“走出去”锻炼。市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走出去”,到招商引资的一线去,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学习,不断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近年来,先后选派97名县处级优秀年轻干部到广东、浙江、上海等11个沿海发达地区和上级机关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同时还组织218名干部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新区、广东惠州等地参加了11期外向型经济培训班。市里还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等10个专题,先后组织18批次、375人次外出学习取经,使我市各级领导干部较好地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练就了本领、增长了才干。
    三、坚持问题在一线解决。一是广泛调研掌握社情民意。近年来,市里每年都部署开展了“调查研究月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问题多、困难大、矛盾集中的地方开展调查研究,面对面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交流沟通,广泛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市领导带头开展调研,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今年紧扣基层实际和群众呼声,研究确定了32个调研课题。目前,分管市级领导已分别率有关单位就农村低保、安全生产、拆迁安置、移民开发、粮食生产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及时掌握了社情民意,形成了新的工作抓手。二是破解难题化解基层矛盾。各级领导班子充分利用恳谈、调研和蹲点成果,广泛归集事关民生的重点问题、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社会稳定的难点问题,从基层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着力,梳理确定一批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难题提交党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或部门党委(党组)会议进行研究,根据职责分工,明确领导责任,分解落实破解任务,落实破解措施。特别是2008年奥运特护期间,市委常委扩大会对跨部门跨地区的179件疑难事项,交办到人包案负责。三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困难。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班子成员每人都联系了1户以上的困难家庭,主动上门走访,同困难群众建立感情,及时掌握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市县两级还加强和完善了下基层现场办公等形式,增进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开展“听民情、解民忧”活动,及时帮助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难题。全市16000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组成400多个工作队下到了基层驻点,帮助恢复生产,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受群众好评。
    四、坚持作风在一线转变。一是把解放思想作为作风转变的切入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紧扣“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这个主题,深入经济建设第一线,积极招商引资、争资立项和竭诚服务项目建设,在与发达地区的沟通交流中,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开放合作意识和人本民生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着力转变陈旧落后观念,打破条条框框,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到促发展上,集中到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困难上,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思路的大创新、作风的大转变、方法的大改进。二是把服务群众作为作风转变的出发点。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终绩效目标。每年研究确定为群众办8-10件实事,每件实事都由市委领导牵头,部门具体负责。2008年我市新增就业20.8万人,国企下岗职工11万多人实现再就业,在册零就业家庭全部得到就业援助,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企(事)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救灾救济、慈善救助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廉租房、农村安居工程、城镇经济适用房、敬老院建设,乡村道路硬化等成效显著。三是把优化环境作为作风转变的着力点。严格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有错无为问责制”,健全完善了优化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的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提高了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切实加大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着力解决办事拖拉、效率不高、以权谋私、索拿卡要和行政不作为等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