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清风要闻

诚 ——“坚守从政道德、永葆党员纯洁性”系列谈之二

来源:中共益阳市纪律委员会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5-28


——“坚守从政道德、永葆党员纯洁性”系列谈之二

黄 进 良

    诚,就是真心实意,不虚伪,不欺诈。“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中国古代的先哲认为诚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并把“诚意”作为“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根本。“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诚,是学习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待人接物的起码准则,是人格修养的崇高境界。
    对共产党员而言,诚,是对组织、对人民、对事业怀着赤诚之心,心底无私、襟怀坦白、言行一致。领导干部的诚,是党的本质、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向人民敞开心扉、诚心诚意为民做事的政治品质,是衡量人格操守和政德修养的重要维度。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仔仔细细揣摩诚,踏踏实实坚守诚,自觉做到以诚修身,以诚待人,以诚做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群众的认可、信赖和支持,才能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和执政地位,提升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领导干部要以诚修身。“诚者,自成也”。诚,首先要不自欺,只有对自己真诚,才能最终成就自己。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省自己,达到诚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礼记?大学》说,“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诚其意”。人内心有什么样的道德品性,外部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以诚修身,就是要实实在在、不折不扣地按照道义的标准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思想信念和行为举止纯然一体,没有丝毫的虚假。诚是荡涤心灵的洁净剂,是塑造人格的催化剂。领导干部锤炼自己的人格,提高为官理政的境界和品位,必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时时刻刻以“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自诚态度,以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衡量自我、约束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领导干部要努力用诚把“人”字写直写高,用诚排除内心杂念,用诚抵制外部干扰,自觉增强一心为党的政治意识、一心为公的大局意识、一心为民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引导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境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领导干部要以诚待人。“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为官为帅,把“血诚”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根本与基石,吸引众多豪杰之士聚拢在自己周围,成就了一番大业。李嘉诚曾说,“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诚相见,真心实意地与人合作共事,别人才会心悦诚服地相信你、信赖你、接近你,与你共事共心,同舟共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任何对立与冲突,都能在真诚的言行中化解;任何怨恨与不满,都能在真诚的关怀中消融;任何猜忌与误会,都能在真诚的交流中澄清。领导干部要胸怀坦荡、豁达真诚,做到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耍滑头、不玩手腕、不使心计,不拐弯抹角,不声东击西,不争功诿过,不阿谀奉承,不溜须拍马,不颐指气使,不欺骗蒙蔽。特别是对群众要主动热情、赤诚相见,真心实意听取意见建议,全心全意排忧解难,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古人说,“巧诈不如拙诚”,“推诚人自服”。领导干部只有像文学家巴金所说的那样,“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地举在头上”,用真心换取真心,以真诚缔造真诚,永远与群众血肉相连,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与群众团结战斗在一起,我们的事业才会无往而不胜。
    领导干部要以诚做事。“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不仅是领导干部做人的品格,更是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诚做事则无难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焦裕禄说,“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以诚做事,就会为了自己所认定的价值,全力以赴地付出,矢志不渝地坚守,无怨无悔地“吃亏”。古人说,“神不至,则事不举”。领导干部只有以诚做事,才会心无旁骛,把心思集中于本职,把精力倾注于岗位,把才能奉献于事业,以对历史负责、对地方长远发展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创造政绩。只有以诚做事,才会不图虚名,力戒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敢于较真碰硬,不拈轻怕重绕开难题走,不推卸责任回避矛盾干,坚持从具体问题入手、从身边的事情抓起,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福祉,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一件件事关发展、事关稳定、事关百姓生活的事情干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