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就是小心、当心、谨慎、慎重。“慎,德之守也”。“谨于言而慎于行”。慎,是我国历代先贤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修养境界。慎,是一种品质、一种态度、一种风格、一种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谨慎做人,谨慎干事,谨慎为政,方能赢得成功;大意、疏忽、轻视,往往导致失败。
“善为国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习”。对领导干部来说,慎是不仅是一种人格修养、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一种重要的从政之道。领导干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谨慎对待手中的权力,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警醒自己、把握自己,时时慎之、事事慎之、处处慎之,自觉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实做到慎独、慎微、慎初。
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指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践行道德准则。慎独“即不自欺”,“处世当无愧于心”。慎独反映的是一个人圣洁的内心世界,展现出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品质。对共产党人来说,加强慎独修养,既是完善自我的需要,也是党员标准的要求。隐蔽之处、细微之中、人所不知之地,往往最能检验党性。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告诫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慎独不是没有监督,而是一种自我监督,是由于坚定的内心信念而产生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领导干部要注重培养和锻炼自控能力,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守则的自觉。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与党的声誉、形象联系在一起,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下都要不懈其志、不失所为,行所当行、止所当止,真正做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人前和人后一个样,无人监督和有人监督一个样,八小时以外和八小时以内一个样,无需外来监督和任何强制而保持洁身自好。
慎微。“慎在于畏小”。“君子禁于微”。慎微,就是注重小节,在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节不拘,大节难保。无数事实说明,在小节、小事上过不了关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很难在大节上过得硬。小事见精神,小节见品行,一些看似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事,最能反映出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形象。“风起于青萍之末”。小缺点、小错误从不显山露水,细枝末节容易让人忽略,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致命的“温水效应”。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审慎对待小事和细节,思想上就会放松警惕,行动上就会放纵自己,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做人的底线,走进罪错的边缘。“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领导干部只有高度警惕小节问题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严防诱惑之微,严堵蜕变之渐,才能在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领导干部要时刻以“不虑于微,始成大患”的古训告诫自己,见微知著,谨小慎微,防微杜渐,从琐碎小节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觉纠正小缺点、小错误做起,在持之以恒的积累中,锤炼自己的操守品行。
慎初。“君子慎始而无后忧”。“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慎初,就是要慎重地对待第一次,走好第一步,把住第一关。一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万事皆有初,一切坏习气、坏作风也是从初次开始的。初之不慎,后患无穷。“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有了第一次的思想松懈,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后毁掉自己。纵观腐败分子蜕变的轨迹,无一不是当初不慎湿了“第一脚”而一步一步陷入罪恶的深渊。“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与其悔之于后,不如慎之于初。做到慎初,重要的是增强自身免疫力。毛泽东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就会灰尘满面。”领导干部面对种种诱惑,要学会说“不”,对任何腐蚀都做到“零容忍”,防一念之差而误入歧途,防一时冲动而失去理智,防一步不稳而跌入泥坑。环境再变,心灵不能浮躁;诱惑再多,步子不能乱套。“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领导干部要始终坚守心灵的防护堤,不存侥幸之心,不图一时之快,不越雷池一步,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第一次,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永远珍视和维护自己的荣誉、幸福和尊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黄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