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 (今江苏苏州) 人,曾任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使、参知政事等职,推行过“庆历新政”,是王安石变法的先驱。
范仲淹的一生中,有一位贵人,那就是曾经两次举荐他的晏殊。虽然范仲淹比晏殊还大两岁,但他一直以晏殊的门生自居,在晏殊面前执弟子礼,十分恭敬。
天圣六年(1028年)冬,晏殊上疏举荐范仲淹为秘阁校理。
范仲淹成了皇帝的近臣,可以经常就国事发表意见。他非常正直有主见,从不看晏殊的脸色行事。
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年幼,章献太后刘氏垂帘听政,把持朝政。礼官为巴结太后,提出来要在冬至日那天请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在金銮殿上向章献刘太后磕头朝贺。范仲淹认为此举混淆了“国礼”与“家礼”,因此言辞激烈地上书反对。
晏殊听闻他的举动后十分害怕,生怕他的上书触怒太后,牵连身为举荐人的自己,因此严厉地斥责了范仲淹,称他“狂傲”。范仲淹却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受到您的赏识,常害怕因为不称职而使您蒙羞,没想到今天竟然因为正确的言论而得罪您。您推荐我难道不是为了我能够尽忠报国吗?如果是为了附和你,那这样的人很多,又何必推荐我?” 弄得晏殊无言以对。
为表心迹,范仲淹给晏殊写了一封长信,这就是著名的《上资政晏侍郎书》。在信中,范仲淹阐述了自己的为官理念:“我发必危言,立必危行,王道正直,何用曲为?”后来范仲淹因为犯颜直谏被贬,友人梅尧臣写了一首《啄木》诗和一首《灵乌赋》给他,劝范仲淹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从此拴紧舌头,不要多事。范仲淹立即回写了同题《灵乌赋》给梅尧臣,斩钉截铁的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为世人所千古传颂。
清风寄语:
范仲淹一生秉持的政绩观是,“发必危言,立必危行”,立足岗位,尽忠报国。
政绩观直接反映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干部履职尽责、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
树立正确政绩观,首先要明白“政绩为谁”的问题。“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要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把对党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既做显功,更要做潜功。
树立正确政绩观,要在“实”字上做文章。必须“坚持出实招求实效,不搞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以形式主义堆砌出来的“政绩”,经不起实践检验和群众评判,终将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