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有壬(1286-1364),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德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许有壬转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次年升中央监察御史,累官左司郎中两淮都转运盐使、中书参知政事、中书左丞、集贤殿大学士。许有壬历事七朝,为政近五十年,“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利害”,谥“文忠”。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许有壬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他巡视广东时发现广东道廉访司副使哈只和蔡衍二人营私舞弊,“黩货无厌”(贪污纳贿不满足),便立即将其二人罢免。不久,许有壬就被召回内台任监察御史。元英宗力图新政,在查处奸相铁木迭儿后,被其余党发动政变杀死。泰定帝即位后,许有壬在所上奏章中建议严惩奸党余孽,并请示为遭受奸党打击陷害的数位忠臣雪冤复职。接着,他又上疏《正始十事》,篇首就规劝泰定帝为政要谨慎才能善始善终,泰定帝大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泰定元年(1324年),许有壬被选为中议大夫,不久又改任中书左司员外郎。当时,京都一带发生严重的饥荒,许有壬请求赈济那里的百姓。他的同僚们都责怪他说:“您的意见固然是好的,但这样一来,国家亏了可怎么办?”许有壬说:“不能这样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不亏民,怎么会亏国家呢?”最终他的建议禀报丞相后得到了同意,“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
元顺帝至元初年(1335年),中书平章政事彻里贴木儿上奏,要废除科举制度,并得到丞相伯颜的支持。许有壬听说后便据理力争,他详细阐述了科举不可废除的原因。他说“科举若罢,天下人才觖望”,也就是说如果废除了科举制度,势必会堵塞选贤任能之路,国家就会遭受损失。虽然最后劝阻未果,但他的忧国情怀却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后来在长芦韩公溥家私藏兵器案中,台省许多官员受株连,因贪赃而倒台,只有许有壬因为清廉所以没有受到牵连。
清风寄语:
许有壬为官任事,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不仅忠于职守、敢于斗争,也有理有据、善于斗争。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
同时也要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将斗争底气转化为斗争锐气,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一往无前,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坚决斗争、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