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的出处
《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沬。”
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思想的爱国诗人,其自身廉洁正直的形象备受肯定。
屈原与渔父
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国占领的消息传来,屈原心丧若死。屈原披头散发地游荡到了江边,他在汩罗江边一边吟唱着诗歌一边行走。有一个在江边打渔的渔夫看到屈原形容憔悴,身如枯槁,于是好奇地问他:“您不是屈原大夫吗?为什么衣冠不整的来这里?发生什么事了吗?”
屈原回答道:“众人皆醉我独醒,整个朝堂都是昏庸不堪的,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他们不愿听见正确的声音,所以我被流放到这里了啊。”
渔夫追问说:“我听说古时候的圣人,外界的事物不能影响束缚他,他融入世俗之中随着世俗的变动而变化。如果朝堂之上都是昏聩不智之人,为什么不隐于众人而要出来反对所有人呢,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为什么一定要洁身于淤泥之中,显耀于污秽之上,却使得自己遭受不应该承受的流放呢?”
屈原正色道:“我们都知道,刚清洗过头发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尘,刚刚沐浴的人要穿清洗过的衣裳。谁会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躯蒙受尘土的污染呢?对我来说,我宁可远离那混沌的庙堂也不能忍受与他们同流合污。哪怕要投入这汩罗江中葬身鱼腹,我也不愿让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洁的污垢。”于是屈原怀抱石头,以身投汨罗江。
清风寄语:
端午佳节,米粽飘香,衣青似碧,身洁如玉。屈原创造了“廉洁”一词,并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这个词。这是他对品格追求的极致,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当下,追求“河清海晏、朗朗乾坤”是全国人民心之所向,大势所趋。我们是幸运的,廉洁,不仅是个人的价值取向,也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法律准则。做人,一定要有清清白白的言行,光明磊落的态度;做事,一定要有扎扎实实的举措,不越雷池的规矩。让我们一起“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将廉洁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