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说直话
苏轼刚做官时,朝廷为了庆祝宋军在北方边疆取得的胜利,下令宫中多悬红灯。宫中红灯不够,负责去民间买灯的官吏们强行要求老百姓减价卖灯,弄得京城内外怨声载道。苏轼了解后,在朝堂上当面批评仁宗,说:“战争胜利固然可喜可贺,但是庆祝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如果像现在这种搞法,就会把好事办成坏事,失去民心。”仁宗仔细想过后,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下令禁止低价从民间购买红灯,在小范围内搞个庆祝就行了。
不徇私情
苏轼曾在京城做官。一次,他的老乡带着厚礼想求他或他的弟弟苏辙帮忙谋个官职。同乡之情不便明伤,苏轼想了想,就讲了个寓言,说是有个很穷的人,去掘伯夷的墓想发个大财。未成想伯夷在墓里说:“我是在首阳山饿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别无一物,又岂能如你所愿?”盗墓人就说:“那我就去挖你弟弟叔齐的墓。”伯夷接着说道:“连我也不过如此,我弟弟叔齐就更帮不上忙了!”苏轼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们兄弟都无法徇私帮您啊!老乡听后便知趣地告辞了。
能干实事
苏轼到任徐州知州不久,恰逢黄河决堤,洪水在一月内就先后淹了45个县。苏轼遇险不乱,吃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内,不分昼夜指挥加高加厚城墙的工程,将不断上涨的洪水挡在了城外。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围城45天的洪水终于回归黄河故道,徐州城保住了!但苏轼并未满足现状,而是及时拟好奏章上报朝廷,请求拨款修建防洪外墙。次年二月,皇帝不仅下旨表彰他抗洪保城的大功劳,还拨款3万贯、1800担粮食和7200名民工,批准在城东南修建防洪外墙。
心怀民众
苏轼开创了宋代社会医疗保障的先河。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当地突发瘟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吩咐多做稠粥和药剂,并筹集公款白银2000两,又将自己50两黄金捐出,设立病坊,派出官员和医生为患者看病。值得一提的是,安乐坊及其运作模式引起朝廷的极大关注。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朝廷开始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
清风寄语:中秋团聚,最应景的莫过于那首《水调歌头》。
苏轼除了是词人,这位半生都在贬谪路上的大宋官员还是一位清官能臣。在他主政过的许多地方,至今都传颂着他造福于民的种种事迹。苏轼之所以生前受到百姓爱戴,死后受到人民纪念,在于他为官清廉、吏治风清,在于他心怀百姓、务实为民。他怀有强国富民的宏伟抱负,关心民间疾苦,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他不计荣辱得失,不顾困难压力,不作空论清谈。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期的好干部标准概括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以古鉴今,以月为镜,苏轼做到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