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出身于关中地区的世家大族,他的曾祖父韦待价做过武则天的宰相。而他自己,则在十五岁时被选中担任了唐玄宗的近身侍卫。
少年时,韦应物是横行乡里的浪荡子;安史之乱暴发后,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韦应物则被滞留在长安。从不可一世到惶惶如丧家之犬,在苦难中,他痛定思痛,决定“折节读书”。
经过一番苦读,他的才学和诗歌成就最终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从二十七岁任洛阳丞开始,他有近三十年时间在滁州、江州、苏州等地方担任主官。
韦应物为官清廉的名声,和他的诗句一样名噪一时。史书记载,韦应物在物质生活上极为克制,吃的不多,也没有什么别的欲望,工作之余只是焚香、扫地、静坐。在苏州刺史任满之后,一贫如洗的他,居然没有路费回京城等待重新分配工作,只好寄居在苏州的无定寺,直至客死在那里。
韦应物不仅清廉,而且敢于担当。因为自己年少时有过鱼肉乡里的经历,韦应物深知其害,打击起仗势欺人的黑恶势力来,可谓毫不手软。担任洛阳丞时,他顶着宫中贵人的压力,依法处置了“骄横为民害”的一批御林军军官。为此,韦应物吃了官司,丢了官职,但他无惧、亦无悔。
韦应物的政绩,来源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每到一任,他总是勤于职守,爱惜民众,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他在为百姓殚精竭虑工作时,还时时换位思考,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做得更好而觉得愧对自己的工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他晚年苏州刺史任上时写给朋友的诗中的话语。忧时爱民的滚热心肠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清风寄语:
思想的转变让韦应物的人生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轨迹,最终成就了他的一世清名。
没有人生来高尚,追求成为一名好官的过程,其实就是每一位公职人员不断坚定自身思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补足思想之“钙”的过程。
勤与廉,并非写在纸上的大道理,也不是华而不实的响亮口号,而是每一名公职人员发自内心的信仰与追求。只有真正将纪律和规矩入脑入心,成为一种自发的人生目标,才能真正成为组织放心、百姓爱戴的好干部。
思想认识问题,是解决其它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筑牢了思想的堤坝,公职人员在面对诱惑、面对困难时才能守住本心、无往不利。
你的勤与廉,荣与耻,取决于你的内心,取决于你对党员领导干部这个身份的认知和定位。只要思想不滑坡,信仰不松懈,坚定的信念,我们前进的方向就是种不会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