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时,陈云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由于日军轰炸延安,中央组织部搬到北门外大约两公里处山坡上的窑洞里。山脚下有一家叫西北菜社的饭馆,这里经常聚集一些跑到延安学习的归国华侨和国统区官员、富豪的子女。这些人不习惯延安生活的艰苦,每次都点上许多菜,吃不完就扔掉。为此,陈云非常反感。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国家经济困难,陈云有一个菜单:早饭稀粥、馒头、花卷,再加一点咸菜,午饭、晚饭炒菜,肉、蛋极少放,基本为素。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国家稍微富裕了,他的食谱里才加了一个肉菜。
在一次群众大会上,陈云严厉地批评了随意扔掉饭菜的铺张浪费行为,他说:“延安的生活艰苦,要珍惜每一粒米每一滴油,绝不能糟蹋农民的血汗,有丝毫的浪费,否则就会脱离群众,逐渐变质。”他列举延安人生活的艰苦,每人每天3钱油、5钱盐,吃菜自己种,粮食很紧张,肉食要靠各单位养猪来解决。所以,要坚决杜绝浪费现象。他提出:“吃饭要照镜子。就是不仅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渍。用干净明亮的盆子当镜子照。”于是,“吃饭要照镜子”的说法就在延安传开了。
陈云的饮食十分简单,餐桌上很少大鱼大肉。有段时间,他的身体很差,工作又劳累,很多人建议为他补充营养,增加蛋白质,以提高身体抵御能力。有时厨师端上一些营养滋补食品,但无一不被陈云坚决退回。为避免浪费,他每餐的饭量都是用秤称的。他有自己的观点,粗茶谈饭并非不养人,只要调节合理,就是最好的饮食。他也活到90多岁才逝世。
清风寄语:
“吃饭要照镜子”,这不仅是一种生态态度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人性修养的磨砺和培养。这面镜子,不仅照见行为,更凸显个人品质。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生活从物资匮乏走向丰裕,然而勤俭节约的品质却仍是弥足珍贵的“传家宝”。只有守住了这个传家宝,党员领导干部才能抵制享乐主义的侵蚀,才能守住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节约即是惜福。生活上不必要的奢侈和铺张浪费,也许仅仅始于一桌没有吃完的宴席,但长此以往,必将腐蚀身心,消磨人性,导致贪污腐败、腐化堕落。
我们要时常“照照镜子”,正衣冠、正品行、正态度,不断查漏补缺,完善自己、修正自己,同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不良作风说再见,不给享乐主义的不良作风腐蚀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