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清风徐来】(123)周谷城:浓浓乡愁永不灭

来源: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驻市委办纪检监察组 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制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8

  周谷城对家乡一往情深。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工作时期,他总牵挂着益阳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总是尽心尽力为家乡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无私奉献。

  1982年4月26日,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周谷城偕夫人李冰伯回到阔别28年的故乡——益阳县上湖乡长湖村周家围子,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夙愿。这一行他亲眼目睹家乡的沧桑巨变,心情十分激动。回到长沙蓉园宾馆后,为表达回乡喜悦之情,便挥毫书写条幅送给当时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万达:“闻说城乡似剪差,亲来乡下作调查,从知形势天天好,足食丰衣百万家。”他还高兴地说:“家乡好,家乡山好,水好,人更好!”

  周谷城热爱家乡,对益阳的文化事业积极支持。《益阳师专学报》编辑部函请他题写刊名,他不仅写就邮寄,还热情洋溢地复信给该刊负责人说:“家乡能办出如此美好的学报,亦足以自豪矣。”他为益阳县上湖乡初级中学、益阳县第一职业中学等题写校名,并致函鼓励说:“知新办的初中成绩很好,令人高兴。希望在党的领导下,一心一德,继续努力,做出更好的成绩。”他写信勉励《益阳县文史资料》编辑组说:“文史资料,办得很好。”他为族弟周高楚在益阳欧江岔镇创办的“益阳欧江岔利民诊所”书写牌名,并勉励周高楚:“乡下农民,在旧社会因缺医少药,误死的人不少,令人痛心!办诊所要有救死扶伤的医德,多为劳动人民做好事。”

  周谷城对来自家乡的人特别热情。1984年10月16日,益阳科技馆筹备处四位同志到周谷城寓所拜访,他虽刚参加完会议回家小憩,然一见家乡来人,便不顾疲劳,接待客人。他和大家一一握手,叫请坐。当听到筹建益阳科技馆的情况,并想请他为科技馆题词时,他欣然持毫,一字一顿地边写边说:“为发扬科学技术贡献力量!”并高兴地说:“振兴益阳,靠政策,同样靠科学。你们筹建科技馆是件大事,我表示支持。我虽无力赴实地工作,但可以帮助造舆论,敲边鼓,作宣传。”1988年,益阳档案馆三位同志来到周谷城家请求会见。门卫为难地说:“周副委员长准备去开会呀!”来客说明是专程从益阳来的。门卫又进去问过警卫员之后说,警卫员说周副委员长正准备出去开会,但同意临行前接见,并赠送了许多著作。1990年9月19日,筹备益阳人士著述专馆的一行同志又来到周谷城寓所。一进客厅,90多岁的周谷城满面春风,抱拳拱手,再三表示欢迎说:“我一听说益阳话的,看到老乡,就格外高兴。我近来脚痛,半身不遂,行动不便,恕我无礼,不能站起来欢迎你们,快请坐!快请坐!”接着说:“我去年害了一场病,后来在上海住了很久,最近才回北京。医生再三嘱咐我:绝对不能多说话!但我不听他们那一套,就是要讲,尤其是来了家乡的亲人,一定要讲。”当来客汇报正在筹备益阳人士著述专馆时,周谷城很自豪地说:“益阳文化发达,文风兴盛,先贤的著作不少,汤鹏、罗敦仁、陈天倪等都有著作,学问好的人不少。现在益阳的文风也很盛,我所知道的诗社,就有会龙诗社、桃花仑诗社、碧云诗社,还有个奎星诗社,出了诗集八九本,我都看过。虽是旧体诗,但思想是新的,无一首不好,真是了不起。我很佩服益阳人会作诗,这反映了益阳人的文化素质,益阳大有希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