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南县志》人物篇,会看到沈湘云三个闪亮的大字。这位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被人们称赞为刘胡兰式的女中豪杰,牺牲时年仅21岁。
家父传教展义举
1909年元月,沈湘云出生于南县华阁镇丰财南垸(现为华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沈家然,为人正直、勤劳朴实,生有三子一女。他常对子女们说,做人要有正气和勇气,不惧恶,不欺善,不畏难,乐于助人。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在当地很有威望。
沈湘云排行老三,从小聪明果敢,七岁时父亲把她送到离家不远的德胜港小学就读。德胜港小学虽然不大,但却是当时方圆几十里唯一的一所官办小学。穷人家孩子读书的不多,女孩子就更少了。正因如此,湘云便成了当时学校中的佼佼者。她性格开朗,胆大心细,不但功课好,还敢打抱不平。
有一个叫王伏初的男生,是沈湘云的邻居,温顺老实。一天,同班一个财主家的儿子冲着王伏初说:“你家穷得出血,怎么用得上石笔?赶快告诉我,偷的谁的!”王伏初小声说:“不是偷的,是买的。”可那公子哥就是不相信,走上前一把折断了石笔,随手丢到窗外,王伏初委屈得哭了起来。沈湘云见状,怒上眉头,她冲上前,指着那位财主家的儿子大声说:“凭什么说他是偷的?今天你不赔他的石笔,我就带着全班同学到你们家去闹”。沈湘云的义举,激起了全班同学的愤怒,大家一齐喊:“赔石笔!赔石笔”。在老师的调解下,财主的儿子很不情愿地赔了石笔。
丈夫引领闹革命
沈湘云11岁那年,母亲得了一场重病,她只好辍学回家,帮父亲料理家务。除帮妈妈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外,还随哥哥下地干活,小小年纪从不叫一声苦。十六岁那年,母亲身体康复,沈湘云不愿再蛰伏乡下,试图外出寻找新的生活。1924年,沈湘云只身跑到县城,找到在县城当小学教师的未婚夫李醉仙,要求帮助她继续求学。李醉仙是一位新派热血青年,对沈湘云这一举动极为赞赏,决定竭尽全力资助她求学。
1925年春,沈湘云考入南县女了职业学校,除了刻苦学习,她还在李醉仙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县城青年的革命活动,在地下党员周畏三和李醉仙的培养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8月,沈湘云与李醉仙结婚,他们相亲相爱,生活十分美满。时值北伐军挥师益阳,所向披靡,不久攻克南县,革命军浩浩荡荡开进县城。夫妻俩被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所鼓舞,他们深入各个乡村,开大会,作演讲,向农友们宣传北伐胜利及反帝反封建斗争。9月,李醉仙被派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沈湘云立即四处借钱,以实际行动支持丈夫。
1926年10月,沈湘云当选为共青团南华地方委员会妇委书记。从此,她把正义勇敢的家风逐步转化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气节,以满腔热情投身革命洪流。
沈湘云所在学校的校长名叫杨蕴晖,是国民党南县党部妇女部长。她以整顿校风为由,对学生规定“三不准”。不准组织小团体,不准上街游行,不准参与校外青年活动,企图扼杀学生们的革命热情。面对杨蕴晖的打压,沈湘云带着几名学生骨干,来到国民党南县党部,控告杨蕴晖独断专行。县党部迫于压力,只得组织调查,发现学生们并未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只好要杨辞职。杨蕴晖被迫离开学校,沈湘云领导的学生运动取得了第一个胜利,她也从此威信大增,更加受到学生的拥戴。
1927年2月,沈湘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南县女界联合会会长。在她的领导下,全县各区、乡相继成立了女界联合会,妇女运动在湖乡大地形成如火如荼之势。在发动妇女参加革命活动的斗争中,沈湘云大胆泼辣,不惧邪恶。有一天,她身穿短裙,头蓄短发在乡下做妇运工作,被豪绅刘少尧骂为“洋婆子”, 沈湘云一听,怒火中烧,狠狠地教训了刘一顿,减煞了反动豪绅的气焰。
1927年,湖南发生马日事变,南县陷入黑色恐怖之中,沈湘云受到通缉,被迫出走湖北石首等地。1928年,沈湘云秘密潜回南县,不幸落入敌手,随即被判3年徒刑,经亲友奔走营救,被改判为1年。在狱中,沈湘云拒不“招供”和悔过,被施以酷刑,时常被折磨得奄奄一息。1928年5月,沈湘云被释放,在家养伤的日子,家人劝阻她不要再闹革命了。她说,不怕坐牢,不怕杀头,革命意志决不动摇。她决定到杭州去找丈夫,当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没有消沉,没有退却,而是向党组织请求留在杭州继承丈夫的革命事业。
忠孝两全献英魂
1930年7月,沈湘云父亲病危。组织上得知这一情况后,要她秘密回乡探亲,并想办法在农村发展革命力量。沈湘云赶回家中,看到面容憔悴的父亲,心中万分难过。父亲拉着女儿的手,用尽余力断断续续地说:“孩子,不要哭,做人要有正气,也要有勇气,我晓得你在外面干大事,这就是最大的孝心,我不怪你。”沈湘云扑在父亲身上,泣不成声。她说:“您一生勤劳正直,您的教导女儿永远记在心中,女儿一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几天后,父亲过世,沈湘云帮助哥哥料理好丧事,准备返回杭州。哥哥舍不得她再次远离,一再挽留,无奈之下,沈湘云只好稍住时日。
在家期间,沈湘云找到南县的党组织,要求参加地下工作。她又一次把失去亲人的悲痛深深地埋在心底,组织农民与反动政府抗争,还积极参与了党组织策划的夺取当地团防局枪支的行动。沈湘云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被她当众斥责过的豪绅刘少尧对她尤其憎恨。此时,刘少尧已经当上了“铲共义勇队”的队长,他派出打手,四处窥探沈湘云的行踪,于8月13日深夜将她抓捕。
刘少尧见了沈湘云,几声奸笑。“啊,这不是沈大会长吗?我们可是老熟人了,当年四面威风,如今东躲西藏,又在鼓动穷小子们搞什么名堂?”沈湘云轻蔑地瞅了刘少尧一眼:“我回来为父尽孝,难道也犯法吗?”刘少尧阴脸地说:“你今天落到老子手里,再也别想溜走,不过,看在老乡的分上,只要你说出其他共党分子,我不但不追究你,还会让你到县党部立功受奖,享荣华富贵。”沈湘云扭转头去,一言不发。刘少尧急了,他不信治服不了一个年青女子。沈湘云被吊了起来,皮鞭像雨点一样落在她的身上,鲜血滴到地上。刘少尧假惺惺地说:“真不忍心打你,我们还是谈谈吧,说出你的同伙,马上放了你。”沈湘云抬起头来,盯着刘少尧:“假如我面前站的是人,我会跟他谈,也会告诉他怎么样做人,可我面前站的是畜生,是疯狗,能听懂人话吗?”刘少尧气得青筋直冒,发疯似地命令打手们,将削细的竹签扎到沈湘云的十根手指头里。湘云咬紧牙关,忍受巨痛,一言不发。
刘少尧用尽各种酷刑,都没有从沈湘云的嘴里得到有关共产党的只言片语,连夜报请国民党政府对她处以极刑。8月14日清晨,四个刽子手把沈湘云带到了胡子口河边的沙滩上。沈湘云昂起头,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瞪了刽子手一眼,厉声说:“记住,太阳出来的时候你才能动手。你们不是要找共产党吗?太阳就是共产党,让我好好看一眼。十八年后,老子再来收拾你们这帮恶棍!”在刘少尧的催促下,刽子手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大刀。时年21岁的沈湘云就这样牺牲了。
“骄我南县,英雄之县……。沈湘云,纤纤女士,不逊须眉,豪气冲天上刑场。”这是沈湘云烈士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南县赋》中的称颂之语。生为人杰,死亦壮烈,沈湘云,洞庭湖畔的女豪杰,女英雄,永远活在乡亲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