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两则关于纪检监察干部的报道引发热议,一位是连续坚守抗疫一线56天,生命最后一刻还在交代工作的双峰县荷叶镇纪委书记向卫煌。一位是带队以监督检查为名,行“衣锦还乡”之实的云南省纪委监委驻省住建厅纪检监察组原组长赵开江。回望两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生轨迹,在见贤思齐,为向卫煌英年早逝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应以赵开江引为镜鉴,摒弃“荣归故里”的小算盘,追求“我将无我”的大境界。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2019年3月,在被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问及当选国家主席是种怎样的心情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答案直抒胸臆、感人肺腑。其实早在2004年,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浙江工作期间,在《之江新语》中就有过类似的表述,“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把“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和“我将无我”当成其一以贯之的治国理念,这是总书记心目中好干部的一大评判标准,也为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树起了风向标杆。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但喜欢炫耀是许多国人的一大劣习,一朝功成名就,就想在家乡父老面前抖抖气派、耍耍威风,有机会回乡当然要搞得兴师动众、讲究排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外面“混得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力拔山兮气盖世如项羽也未能免俗,群雄逐鹿成为西楚霸王后,忙不迭丢下关中要地,也要到江东父老面前炫耀一番。而在北宋却有一位名叫王忻公的人中状元在朝任官后回家省亲,却躲开地方官员特意安排的欢迎仪式,瞒天过海地入了城,不在桑梓乡亲面前显示富贵。这前后两相对比之下,二者的为人风范和立世准则高下立判。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一方面是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纪检监察队伍的期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随着手中执纪权力的扩大,面临“糖衣炮弹”围猎腐蚀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打铁更须自身硬,纪检监察机关从来都不是“避风港”,更不是“保险箱”,作为执纪监督者,面对各式“病毒”的考验,也不具备天生的“抗体”。只有摒弃心中的“小九九”,追求“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自律情怀,算清“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政治账,坚持砥定成就“无我”的奉献,传递“无私”的境界和“不负”的担当,才能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自觉抵制各式诱惑,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
前车之覆当为后车之鉴。然则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时下纪检监察权力运行日臻规范,执纪执法权受监督、有约束、进笼子,谨与诸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