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困难重重的一年,前有新冠肺炎侵袭,后有洪涝灾害肆虐,但是困境中总有一些党员干部选择在“逆流”中奔跑,只为守护一方平安。当民众都在期盼平安之时,为何一本写满“平安”的《平安经》在曝光之后,不但没有引起民众的共鸣,反而迎来了一边倒的批判?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平安”需要真抓实干,而非写书空谈。平安意为“没有危险、平稳安全”。念平安、盼平安、报平安,是老百姓的真挚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既要求党员干部以敢干闯出新路,凝聚初心之力,肩起使命重担,敢于攻坚克难,在新时代、新挑战下为人民谋福利;又要求党员干部以苦干结硕果,发扬“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实干精神,聚焦民生重点,纾解民生痛点,持续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民众平安与否,需要党员干部真抓实干,而非一纸空谈。
平安需要恪尽职守,而非写书堆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论述到:“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纵览《平安经》的内容,均为“名词+平安”的造句。如若认真吟诵,除了产生一种荒诞的宗教仪式感,毫无实际学习价值。实际上,党员干部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达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平安状态,需要党员干部发挥“头雁”效应,在信念上坚定不移,政治上绝对忠诚,能力上持续提升,不断在发展、基层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等工作中尽心竭诚。国家平安与否,需要党员干部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而非满书堆砌词藻。
平安需要合力营造,而非写书渲染。从新闻获悉,吉林当地多家媒体刊登了《平安经》的读后感言,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学者大肆吹捧,“官员阅读此书,领悟初心使命。民众阅读此书,安享世间太平……”,溢美之词令人瞠目。为何大肆渲染,没有让平安的感受“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平安感的获得,从来不靠虚假的吹捧,它始于党员干部践行初心,源自百姓的切身感受,经过媒体的宣传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群众事情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唯有悟初心明使命、守初心立使命、践初心担使命,致力于解决百姓实际问题,才能获得百姓的认可。平安需要党员干部和百姓合力营造,从来不靠《平安经》这样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渲染。
自吉林省委成立联合调查组后,《平安经》作者贺电同志作了深刻检讨,调查结果很快会公之于众。《平安经》里处处有平安,实质上却带不来半点安全感。反而是《平安经》事件所引发的党和政府一系列激浊扬清的举措,让大家觉得心里安宁。
事件总会过去,但民众对于平安的期盼没有变。自古以来,“烽火报平安”“家书报平安”等古语,都预示着追求平安是国家和老百姓共同的愿景。如今面临新时代、新挑战,无论是实现老百姓的“平安梦”,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员干部唯有真抓实干、恪尽职守、践行初心,才能守护好一方平安,百姓才会深感国泰民安,使梦想的航船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