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廉评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为先

来源:李书志 作者:市委政研室 发布时间:2021-02-22

纵观中国历史,唯有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才能深受人民爱戴、名垂青史,其光辉形象深入人心,其人生故事久久传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清官永远是人民心中的“青天大老爷”。

东汉时,会稽太守刘宠,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清廉,爱人民如子,深受老百姓的拥护,被朝廷委以重任。临走的时候,当地百姓主动凑些钱财送给刘宠,刘宠再三推让,但实在盛情难却,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表示收了礼物,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家省亲。所以不能者,一则京账将近一千,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措办……”作为二品京官,却没有回家的盘缠,可谓是惨不忍睹。2002年,朱镕基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面对全世界的新闻媒体语重心长地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廉洁是一种高洁品格,一个清正廉洁的人,往往就是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苏轼在晚年曾为自己写了一篇警策小品文《记三养》: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从这则不足百字的“三养修身”小品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生活的严谨态度和淡泊名利、恪守本分、品行清廉、高风亮节的致远心境。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就要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只有用平常心之心、淡泊之态去面对世事变迁和仕途沉浮,多一点大公无私之心,少一点浮躁杂念,才能修身养性,提高自身品德,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廉洁是一种处世态度,祸福往往始于细小之处。古人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居安思危,常怀危机意识,摒弃“吃点、喝点、花点、玩点是小事”的错误思想,将防微杜渐贯穿于工作生活的全过程,不能让腐败从琐碎的生活中找到缺口和漏洞,不要贪念小便宜。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要勤奋工作、主动作为,严于律己、克勤克俭,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自己的辛勤汗水回报纳税人的信任。同时,要时刻警醒自己、检点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人民。

作为政研干部,深知挡不住现在的诱惑,就没有未来的幸福,物质上知足常乐,精神上不断上进,脑海中时刻敲响清廉的钟声,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利益观,争做一心为民的勤务员。要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急群众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要从自身做起,廉洁奉公、秉公办事,在思想和行动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防线,时刻以法律和道德规范和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清正廉洁的政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