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张家界市纪委发布通报,对在新一轮疫情防控工作中履职不力的18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进行了问责。(来源:三湘风纪网)
前段时间,始于南京禄口机场的疫情波及湖南省,在张家界、长沙、株洲、常德等多个市州蔓延传播。突如其来的疫情“警报”,既是一场事关群众生命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考”,也是检验党员干部个人“素颜”的一面“镜子” 。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抗“疫”战场的中流砥柱,主动作为、心系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与疫情抢时间拼速度,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然而,在新一轮抗“疫”的紧迫时刻,个别党员干部在重大考验面前暴露出了能力不足、担当不够、意志不坚、作风不实等问题,有的因“本领恐慌”,心中没“底气”、手里没“办法”、脚下没“路子”,造成疫情防控工作协调不力、衔接不畅、工作失序;有的惯于“事事扭头问下属”,自觉或不自觉地当起了“甩手掌柜”“影子干部”,或委任下属当“钦差大臣”,或把下属当“拐杖”,代替自己下基层、拿主意;有的“信念缺失”“精神缺钙”,在疫情“会战”中“软骨病”丛生,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发现问题不抓整改、不抓落实。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张家界市的这次集体追责问责,不仅对党员干部是一次思想洗礼、行为纠偏,更是防止抗“疫”战场中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沦为大塌方的行动自觉,但问责不是解决问题的结束,而是开始。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纪检监察工作中学习运用这一科学方法,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强调做好“后半篇文章”,在问责工作中亦是如此。“前半篇文章”和“后半篇文章”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完成和保障,所以问责只是压实责任的途径,不能只讲求形式,还必须注重成效。“亡羊补牢”,是为了堵住漏洞,“挥泪斩马谡”,是为了给将士立好标杆。只有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判,解剖麻雀,由点到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一步完善明确精细的问责情形清单,杜绝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同样的现象再次出现,才能有利于推动当下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为开启“后半篇文章”提供方法、创造条件、开拓路径,形成互动互促的良性循环,才能进一步提升问责的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性,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作用。
问责虽然是管党治党的“利剑”,但必须用准、用好,要力求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的“攻坚”阶段,精准问责对各级党委和纪委监委处理相关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避免出现随意问责、滥用问责,甚至依赖问责推动工作的现象?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在监督执纪问责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事实和证据,要见人、见事、见细节,并严格按问责启动程序开展相关工作,杜绝出现程序不符合规定、处理结果不科学的盲目问责现象。另一方面,对犯错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进行问责,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科学运用“四种形态”,根据情节严重情况、后果影响、本人态度等因素进行问处理,切勿让问责数量简单地成为疫情防控工作中衡量落实责任力度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很多问题可能是以往工作中没有出现的,使得我们措手不及、面临艰巨挑战。这更要求我们全面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激励正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敢于担当、敢于作为,不让他们畏首畏尾、殚精竭虑。“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对于“跌倒”的党员干部,组织也要定期开展回访,通过教育、帮扶以及继续给予锻炼机会,让犯错的干部卸下思想包袱,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重新投入抗“疫”战场,进一步彰显干部用人导向的理性进步。
问责不是目的,尽责才是本意。在这场战“疫”中,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只有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有多大担当才能打多大胜仗。如果总想着“别被问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那思想境界就着实太低;如果总想着“已被问责”,放纵自我,工作没有起色、作风没有转变、成效显现不出来,不仅问责失去了意义,自己也会被永久“打入冷宫”;只有多想想“如何尽责”,“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慎终如始、务求实效去干事创业、开拓创新,才是问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才能打赢新一轮抗“疫”攻坚战,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灿若云锦、铿锵有力的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