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单位行贿、滥用职权、徇私枉法一案,对被告人武长顺以贪污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中国纪检监察报)
武长顺为人霸道、一手遮天、讲江湖义气,被警察私下称其为“武爷”。这位天津“武爷”自2014年7月涉嫌严重违法违纪接受组织调查以来,日前终于迎来了法律的严惩。“武爷”落马既是民声所向,又是民意所归。
绰号,又称诨名、外号等,绰号之意或褒或贬,是对一个人外在形象、性格特征、性情爱好和做事风格等方面的高度概括。盘点这些落马贪官的绰号,既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又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种坊间口碑寥寥几字就将一个贪腐官员的丑行陋态刻画无遗。北京市门头沟区原区长王洪钟为追求看得见的政绩,大搞拆迁和市政工程,被百姓鄙之以“王指导”;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以大拆大建和学日本语气说话,被百姓戏称为“拆迁大佐”; 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人称“三拍干部”;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以“票子多、房子多、女人多”获绰号“许三多”……
绰号是民意的风向标。它真实反映出官员在群众心中的位置。对那些贪赃枉法侵害群众利益的官员,群众给他们起的绰号是贬斥的,甚至嘲弄的、愤怒的;对那些清廉无私、一心为民的清官廉吏,绰号里充满了百姓的敬仰、爱戴之情。汉代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的“一钱太守”刘宠;北宋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再到当代为兰考除三害、改变兰考灾荒面貌的“焦桐”焦裕禄;两次援藏,三次卖血捐助抚养孤儿,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 的孔繁森; 默默耕耘在内蒙古大草原,躬身千家事,真情付老幼的“孺子牛” 牛玉儒;赤脚下农田、脱鞋上炕头,与群众同吃一锅饭、同坐一条凳的“草鞋书记” 杨善洲。
绰号是官场的晴雨表。透过这些妙趣横生的绰号,我们往往能“顺藤摸瓜”,找到这些官员的行事风格和性格特点,也能读出当地群众对其“是非功过”的评说。绰号表达着官相,也塑造着官声。古往今来有多少令人深恶痛绝的绰号,犹如官场上的一个“晴雨表”,折射出官员对于权力的滥用和对法律的蔑视。正是由于某些官员头脑中存在着浓重的官僚意识,缺乏起码的为人民服务的官德,高高在上,才有了“爷”的做派;正是由于某些官员扭曲的政绩观,才有了“拆拆”、“挖挖”这样的执政理念。
绰号是官员的警示钟。俗话说得好“自古民心是一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党员干部要能读懂绰号背后的深刻内涵,善从那些贪官绰号中自省自警自勉,把绰号视为镜子,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检视自己的工作,查漏补缺;把绰号当成警示钟,时时刻刻提警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代邵雍辞官隐居苏门山,作有《仁者吟》一诗,诗中道:“与其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党员干部要“病前自防”,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牢记党的纪律和宗旨,做老百姓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