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汲黯新任淮阳太守,当地豪绅欲备厚礼登门拜望。汲黯知悉后,亲自写下一首诗以榜文形式予以张示,诗曰:太守府门朝南开,无理有钱莫进来。自知之明听劝导,行贿则是小人才。”拒贿诗贴出后,大街小巷议论纷纷,心怀鬼胎之徒碰了个“软钉子”,望而却步,而平民百姓均夸汲黯是个难得的清官。
细数因受贿受到党纪国法处分的官员干部,无一不是从小贪开始,无一不是门前没有一颗“软钉子”。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短。钱财无故进家门,大抵都不是因为官员干部的个人人格魅力吸引,而是因为官员干部的门槛、权利吸引。门槛是一块招牌,有利可图者自是望风而来;权利是一块磁铁,心怀鬼胎者必是趋之若鹜。试想,汲黯如果任由行贿者踏破门槛,对“孝敬”来者不拒,那么他的为官生涯必将处处受限,自己也将沦为得利者的傀儡,成为行贿者的“代言人”,何谈为百姓谋实事。
官员干部的门槛是不是真的很高呢?答案是否定的。相反,只要百姓办事“有理”,官员干部的门槛应该是欢迎被“踏破”的。那么“理”从何来?官员干部心中也要有一杆秤。“理”从百姓的口碑中来。古代官员不滥用刑法、明察秋毫、不加收赋税、关心百姓冷暖、修桥铺路、兴办教育,这就是“理”。官员有“理”,百姓就对你有“礼”,百姓的“礼”是以礼相待,是口口相传,是流芳百世。
有些官员为了博美名,暗地操作行贿受贿,接受各种财物、股份,参与涉矿等经营性活动。更有甚者,以附庸风雅为名,收受名画古董。东汉杨震有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岂道无人知?官员干部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岂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些官员干部以为离休离职就“安全着陆”,岂不知报应在后。
做一个心中有戒律,手中有戒尺的清廉官员干部历来都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却又是一种享受。陈文帝时,褚玠任太子庶子、中书侍郎。宣帝时,出任戍昭将军,领山阴令。褚玠在山阴任职一年余,清正廉洁,从不收受贿赂,因打击豪强被免职,免职后,没钱返回京城,就留在山阴县境内,种蔬菜以自给。皇太子陈叔宝听说褚玠没有返回京城的路费,亲自写信给他,并赐给粟米二百斛,褚玠才得以返京。清廉之路坎坷、腐败之路平坦,所以清廉之路异常艰辛。但腐败之路平坦只是一种假象,无数腐败官员在腐败之路上坐穿牢底,命丧黄泉;清廉之路实则平步青云,历来两袖清风的官员大多都能重用、平步青云,最后都能流芳百世。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部门对腐败黑手毫不留情,腐败官员终究难逃党纪国法的惩罚;清廉的官员终将得到重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现在有现实中的“易学习”廖俊波这样的典型人物,在基层整整工作二十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深入群众、平易近人、不惧权贵,最终得到组织重用。
官员干部们要时刻心藏“拒贿诗”,无理有钱的人莫要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