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廉评

遏止“校园腐败”亟需制约“校长权力”

来源: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工会 作者:曹灿辉 发布时间:2017-12-01

中小学校长套取、截留学生各类补助费,违规发放福利或用于个人开支;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设立小金库;违规插手工程建设……前不久,云南省文山州纪委通报10起教育系统违纪典型问题,校园腐败的花样之多、领域之广,令人瞠目。(11月26日《光明日报》)

近些年来,“校园腐败”多发。比如,从2013年7月起,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深圳有7位中小学校长先后接受调查,也掀开深圳教育系统腐败窝案的一角,涉案人员不乏名师、“优秀校长”。去年江苏省全省教育系统违纪违法案例就多达1000件,260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被查处。去年11月,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双水磨小学校长尚胜利就曾因在购买教辅资料时自行联系书商,违规从中赚取差价而受到党内警告处分。今年5月,广东省纪委通报了汕头市龙湖区陈厝合小学校长纪石瑜违规“收礼办事”的问题,在2015年至去年新生招录期间,纪石瑜安排13名非龙湖区户籍适龄儿童到该校就读,并收取学生家长的礼金1.9万元……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新鲜血液,他们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最能定格他们的言行品质。校园本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校园腐败”会严重污染校园风气,对青少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校园腐败”危害比一般腐败严重,不仅败坏当前,更会“贻害长远”,值得高度警惕。

“校园腐败”多发,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校长作风专断缺失监管则是滋生腐败的主因。比如,曾担任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职业中专党总支副书记、校长罗先华在忏悔书中写道:“在担任校长的四年中,‘一言堂’‘说一不二’‘不允许有杂音’‘一切以我说的为准’等话语成为我的口头禅,别人有建议不敢说,说了我也不听。”作风专断缺失监管让罗先华将手中的权力视为“橡皮泥”任其拿捏,其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校园腐败”是“群众身边的腐败”,会减少群众“获得感”,对“校园腐败”必须“零容忍”。

遏止“校园腐败”,亟需制约“校长权力”。一要重大工程、后勤采购等达到一定金额事项一律走招投标程序,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二要推行岗位公开竞聘,改变岗位私相授受弊病。三要实行学校财务公开,主动接受监督。四要建立以教师为主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决议和督查事项进展及执行情况,防止决策由校长一人“说了算”。五要政府通过巡视、督导等,依法加强对“校长权力”的监督,同时,上级纪检监察机构要重视群众举报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当然,做好遏止“校园腐败”的“顶层设计”,比如,把遏止“校园腐败”纳入国家反腐败工作战略体系,加强对学校关键岗位和重点人群权力运行的监管,发挥校园廉洁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优势,提升教师廉洁自律意识等,也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