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材料中提出人生要读三本大书,即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一提法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所谓有字之书是书籍报刊等提供的知识与信息,无字之书是通过实践与历练出真知、长才干,而心灵之书则是立身之书,学怎样做人,怎样成为大写的人。作为纪检监察工作者,更需读好这心灵之书。
读好心灵之书是每个纪检监察工作者立身社会之需。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告诫后人: “德不孤,必有邻。”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德为先才能走正走好人生之路。 国学经典《大学》的要义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心灵之书正是修身之书,需要人们自觉地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古人修身讲究温良恭俭让,处世方针是仁义礼智信,新加坡等地藉以发展为八字德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今天,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诚恳待人,勤恳做事,讲究精益求精,弘扬工匠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践行核心价值观,以诚立身,严以律己,就是在认真地攻读心灵之书。
读好心灵之书是每个纪检监察者提升境界之需。网络上曾流行这么一副对联:若不撇开终为苦,各能捺住即成名。只有懂得取舍,淡泊名利,才能走向成功,成为大写的“人”。晚清名臣左宗棠题在江苏无锡梅园的楹联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就凭这豁达从容的情怀,使他成就了一番伟业。晚清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为总督府题书的堂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今人若能像古贤一样无私无欲,尽责担当,就能读好人生心灵之书,做到如林则徐先生提出的立身箴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读好心灵之书是每个纪检监察者砥砺前行之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的总动员令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身处需要英才干将的伟大时代,身处实职要位的有志者和明智者,必须廉洁奉公,勇于担当。
孔子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只有政纪或严刑,如果引导不得法,措施不得力,人们还是会钻空子,见利忘义,不顾廉耻;必须用道德礼仪不断地去引领感召,才见实效,能使人自觉地严以律己,遵纪守法。在前不久益阳市纪委监察局举办的“清风学堂”上,赫山区纪委介绍了晚清赫山籍名人胡林翼清正廉洁的感人事迹 。这位封疆大吏在给弟弟的书信中写到:兄初为政,遇贫瘠之士,当可以保清白风,而不致负国。当兄将入黔边,曾躬至先人墓,誓必竭其赤忱,恪 恭将事,以报知遇。苟有以一钱自肥者,神明殛之。耿耿此心,度亦为诸弟所鉴及者。胡公发誓不取官方一钱自肥,如此廉洁自律,可敬可颂。
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了与先师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相左的观点,认为 “人之初性本恶”,也就是说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与改造,才能变成善人、贤人甚至圣人,所以需要“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也”。今人要读好心灵之书,成为高尚的人,就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心灵之书涉猎面广,诸如进取之心、仁爱之心、敬畏之心、廉耻之心等。要读好它,就需要人们做到刘少奇同志所提出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修身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