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万物生晖,又到了一年一度扫墓踏青的清明时节。
作为绵延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民众祭奠逝者表达哀思的日子,也是彰显中华传统“礼”文化的节日。清明习俗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也积淀了许多陈规陋习。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一些党员干部在清明祭祖扫墓时,忘却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不能遵守最基本的公序良俗,以风俗为名,讲捧场、比阔气、耍威风,违规破纪时有发生。有的借祭祖之名,携妻带子动用公车游山玩水,大吃大喝;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大搞封建迷信活动,请风水先生选“风水宝地”,做道场吹打念经,迁祖坟,大兴土木为祖先营建豪华阴宅。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就曾花费4万元为其老人迁坟做道场;有的斥巨资请乐队、戏班,在坟头“秀排场”,焚烧大量纸钱、纸质童男童女、摇钱树等祭品,造成大量的“白色浪费”。如此种种,实乃铺张浪费、庸俗落后的歪风,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为群众所腹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持之以恒狠抓作风建设,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明确重点、击中要害,对“四风”问题“有多少处理多少”,一寸不让、久久为功。党员干部清明祭祖扫墓人之常情,但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严格落实作风建设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摒弃庸俗习气,坚守“清明”底线,引领“清明”新风尚。
公私分明不糊涂。“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在清明节期间,党员干部决不能用公车、公款、公物参与私人祭扫活动,在公与私的问题上,要“锱铢必较”,不占公家的便宜。一旦混淆公私,就有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以利己为标尺,逐渐底线丧失、党性失守,直至跌入腐败深渊。党员干部要用好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缅怀先人,文明祭奠。
廉洁祭祀不奢靡。党员干部要加强自律,以党纪党规为行动指南,摒弃焚烧纸钱、摆放祭品、燃放鞭炮等不文明陋俗,选择家庭追思会、踏青遥祭等方式祭祀。可以为逝者献上一束鲜花,表达缅怀之情;为逝者种上一棵绿树,寄托哀思;用播放音乐代替燃放鞭炮,用朗诵祭文代替焚烧纸钱,杜绝“秀排场”等奢侈浪费,引领清廉过节的新风尚。
涵养党性不庸俗。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理想缺失,精神迷茫,“不信马列信鬼神”者屡见不鲜。他们用做道场、跳大神、鉴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来掩盖自己灵魂的丑陋,缓解内心的惶恐不安,根本原因是价值观扭曲、信仰丧失、宗旨淡化。党员干部应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锤炼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弘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党员干部要牢牢把住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尺子,积极参与文明祭祀、自觉摒弃陈规陋习,引领“清明”新风尚,让清明节真正“清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