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警惕!“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形式主义新变种》引起干部群众热议。
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而上级对下级的检查走访中,查阅工作“痕迹”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日报记者在采访基层干部中发现,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痕迹”上做文章,此举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
在这篇报道中我们看到,基层干部的文件资料一做就是几十本、几十盒,用抽杆夹、文件盒装订的整整齐齐,分门别类,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都一目了然,工作佐证环环相扣,图片、图表、说明材料一应俱全,从这些材料上可以看出,干部花了很多时间在这项工作上。
可是材料背后呢?不少干部反映,因为害怕自己做了工作没在文字资料上体现全面,从而导致最后在考核验收时扣分,做了工作也白做,他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扶富”了周围的打印店,做了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干部在做这项工作时,也是有苦难言。
其实,“痕迹”管理的初衷是好的,基层工作复杂多变,为了方便对工作进行认证,方便领导了解,方便日后查阅,避免产生误解,进行基本的工作留痕是必要的。但正因为这些优点,让部分干部找到了取巧的办法,工作检查反正以查阅资料为主,那我坐在办公室里把资料做齐就好了,哪用顶着烈日当头,去到实地开展工作,资料做的漂亮,反而比那些埋头苦干而没有花时间在“留痕”上的人最终得到更多的表扬。恶性循环,导致更多人只关注在做资料上,滋生出新的形式主义。
而从上级引导的方面来说,将工作考核仅仅停留在查阅材料上,不仅违背了工作的初衷,更让广大干部疲于应付,减少了干部花在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上的时间,心思都花在了如何美化材料上。
这就要求在考核基层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将考核权重放在工作实绩上,减少材料分在整个工作考核中的比重,同时提高担当作为,不强制要求单一形式的“痕迹”管理,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对工作成效“立体式”考核,多进行实地调研,多倾听基层干群声音,避免材料考核“一刀切”的现象。其次,干部在进行各项工作的同时,利用社交软件,工作笔记等各种手段,记录下工作的所做所思,避免临到检查再“抱佛脚”。再次,各部门的工作要多协调共通,在布置工作任务时,避免重复性工作。
总而言之,发挥考核检查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基层干部开展工作,避免将时间、精力过多花费在“纸上”工程,才能遏制住新的形式主义产生,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多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