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上一篇“鸡脚杆上刮油”的报道特别引人关注,文中写到“改年龄的同时,杜晓阳还疯狂迷恋整形,在他人‘漂亮、身材好’的夸赞中,自欺欺人,享受自感年轻的错觉。”“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动辄刷卡充值10万元用于美容整形的杜晓阳,竟然在‘鸡脚杆上刮油’,把经济困难学生当成摇钱树。”爱美之心、赞美之意本无可厚非,但“自欺欺人”到“把经济困难学生当成摇钱树”就实属不应该了。
党员干部不能在别人的赞美之中迷失自我。首先,要弄清楚、想明白“自己被怎样的人赞美,为什么会被他们赞美”。 要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党员干部:“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都对着你去,往往会成为‘围猎’的对象。”有人说,没有无缘无故的喜爱。同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赞美。有官媒谈“语言贿赂”称,有时看起来无害甚至颇为中听的语言,却是党员干部面临的巨大“陷阱”。现实中,有些赞扬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看似温情脉脉,实则伤人于无形,一些领导干部在这样的“赞美声”里败下阵来。“鸡脚杆上刮油”的杜晓阳就是在赞美声中“温水煮青蛙”,最终沦为违纪违法者,“可惜,面容可修整,走歪的人生已没有可能重来。”
列夫·托尔斯泰说:“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赞美“过度”很容易影响一个人的理智。许多人都听说过《乌鸦与狐狸》的故事。叼着一块肉的乌鸦因狐狸大肆夸奖他的身体魁梧、羽毛美丽,还说他应该成为鸟类之王,若能发出声音,那就更当之无愧了。结果乌鸦张嘴放声大叫,而那块肉掉到树下被狐狸抢了去。乌鸦之所以上当吃亏,是因为在狐狸的阿谀奉承、花言巧语面前,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冷静地思考,轻易相信,盲目行动。有些干部在不断的赞美声中逐渐迷失自己,迷失前进的方向,失去前行的动力,蜕变成了在别人赞美声中飘飘然、昏昏然的“乌鸦”。
《增广贤文》里说:“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喜听赞美无可厚非,但人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对别人的称赞有理性的判断。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增强抵制“赞美”的定力,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不在赞美中迷失自我,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