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之声持续关注了郑州科技学院的大三学生被学校派往工厂流水线工作并强制加班,财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即将到南京、武汉的物流公司备战双十一,分拣快递一事。郑州科技学院回应称,的确存在此类情况,安排去企业实习是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必须的,未来将规范实习流程,强化监督管理。(10月25日中国之声)
高校强制学生实习,类似事件发生并非首次。2016年10月,媒体曾报道某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的三百多名学生被老师带到浙江萧山实习,在某个快递公司的流水线上,做包装、分拣、打扫卫生等机械重复的劳动,解决双十一期间快递企业人手不足的问题。去年双十一后,媒体报道,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运输管理专业的240名大二学生,被学校违规安排到韵达快递西北分拣中心进行实习。
高校财务、市场营销专业之类学生去流水线打螺丝、贴胶带、拣快递,专业不对口,这样的实习,显然不能让学生增长专业知识。美其名曰校企合作,实则学生要被强制要求加班,少有劳动报酬,是违法压榨学生劳动力。多地还曝光不实习不给毕业证、扣学分、无法获得奖学金、助学金、不能评先评优等,也会分割学生对母校眷恋之情,有违高校教书育人本意,不利于高校发展。
出现这种现象,与校企之间暗藏“利益链”有很大关系。去年7月,四川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强迫学生去远在1500公里外广东的利奥集团打工,一位同学反映,她每天的工作10个小时,仅周六休息一天。而每月的工资额仅为1380元,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与实习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过是一张“卖身契”。另外,曾有记者调查,学校送来一名“学生工”,能获利上万元,如此暴利分摊至各个环节,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各有分工、利益均沾的产业链。
教育部有关规定:“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不得安排学生加班”。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明确:“职业学校、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不得损害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等的合法权益;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由相关主管部门责令整改,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今年4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发现一起(强制实习),抓一起,绝不手软”。
高校学生正常实习有必要,强制不能有。破解高校强制学生实习,关键要铲除暗藏“利益链”。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要研究制定学生实习与管理有关制度措施,堵漏补缺,厘清正常实习与强制学生实习牟利区别,按照规定妥善安排学生实习,叫停学生分拣快件之类专业不对口实习。另一方面,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高校强制学生实习违规行为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以牟利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以儆效尤,维护学生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