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廉评

“人情往来”当坚守纪律底线

来源:资阳区卫计局 作者:郭淑林 发布时间:2019-01-09

日前,长沙、常德两地纪委接连发布通报,多名党员干部因收受高档礼品被严厉问责,涉案物有价值近10万元的紫薇盆栽、各类名烟名酒、成色很高的千足黄金等等,礼品种类五花八门。(来源:三湘风纪)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人情文化历史悠长。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你来我往成为了人们表达或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党员干部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不可能不与人打交道,闺蜜、知己、战友,谁没个三五朋友?七大姑八大姨,谁没有亲朋戚友?朋友之间人际交往很正常,人情往来自然也无可避免,但应当坚守纪律底线,抵御人情侵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逐渐深入人心,纠正“四风”成效明显,但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现实生活中,“人情往来”面纱下的消极腐败现象并未销声匿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打着“人情”的幌子,趁着过年过节这个走亲访友的好当口,在一回生、两回熟的情感投资中,正如通报中所说,用量身定制金玉雕刻、紫薇盆栽、成色很高的千足黄金、古董字画、名烟名酒等高档礼品,以“礼尚往来”的名义拉拢、腐蚀党员干部,为自己谋取好处,一些“想伸手”的党员干部也找到了合情合理的借口和心理安慰。于是,送礼者另有所求,收礼者心知肚明,一笔笔“隐形”的钱权交易就这样在心照不宣中悄然完成,公权力俨然成为了偿还人情的砝码。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回顾贪污腐败分子的落马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腐败之路,都是在居心叵测的“人情往来”面前迷失了方向,没有坚守住纪律底线。当交往之间的小事小情变了味,就会演变成贪污腐败的大事坏事。浙江省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党委书记金俊杰在忏悔中说,给我送钱的,绝大多数都是打着人情往来的借口,是交友不慎给了我“致命一击”;原河南省开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森林,41岁就成为厅级干部,本来大好的前途,却栽在了礼品礼金上。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大好的前程,竟然抵不过小数额礼品礼金的侵蚀?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最初可以拒绝巨额行贿的请托办事,最后却逃不过被人情往来“绊倒”的命运?答案不言而喻。

作为党员干部,身份地位特殊,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都有可能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腐蚀、围猎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用权讲官德,交往讲原则。”原则是什么?是度,是底线,是纪律。党员干部要牢记情谊再浓,不可越纪;往来再密,不可违法。如果“人情往来”不顾纪律的约束,纪律底线就有可能被打开缺口,在N次的“联络感情”和“增进友谊”的情感投资中,在年前节后的土特产、购物卡、高档礼品的冲击诱惑下,如同蚁穴溃堤一点一滴地退守,最终从违规收受数量不大的礼品礼金开始,一步步滑向了腐败深渊,金俊杰、李森林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古人的警言,今人的案例,都在告诫党员干部,“人情往来”当坚守纪律底线。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加强理想信念,做到廉洁自律。俗话说:“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纪律和规矩这根弦,在思想和行为上拧紧发条,从小事着眼,以小节正身,防微杜渐,摒弃特权思想,不让人情越过党纪国法的底线。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和纪检部门要划出红线,架好纪律的高压线。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管,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人情往来中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 扎紧制度的笼子,站稳脚跟,不为人情往来迷失方向。自觉遵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能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特定关系人的礼品、礼金”;不能收受“明显超过正常往来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不能借婚丧嫁娶等机会收受礼品礼金,借机敛财,以强制力确保党员干部作风不出格。

唯有以理想信念和纪律规矩对抗私心杂念,知红线、明禁忌,方是破除人情腐败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