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廉评

莫让扶贫“救命钱”变成“空头支票”

来源:资阳区委宣传部 作者: 袁鹤立 发布时间:2019-02-18

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向云南省委反馈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情况指出,“有关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责任不到位,有的产业扶贫项目搞‘名股实债’”,要求云南省委认真梳理今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坚持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月1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众所周知,扶贫资金是贫困户的“救命钱”,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享受产业扶持入股分红,这种“贫困户+银行+企业+政府”的分红模式是现在大多数地方启用的扶贫思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户“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

扶贫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管好用好,“名股实债”暴露出的扶贫资金使用问题,凸显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的重要性。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将给3146户贫困户的无息贷款1.57亿元,转借给26家企业,靠利息分红扶贫,结果部分企业偿还本息困难。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原党组书记、主任刘忠诚等人违规向扶贫基金会借款74万余元为职工发放福利、违规挪用公用经费为班子成员支付房租和公车补助,共挪用234万余元扶贫专项资金。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原院长杜晓阳“鸡脚杆上刮油”,把党和国家对学生的资助政策当作自己的发财路径,安排他人套取国家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资助款643万余元,将学子们的资助款用于美容养颜、涂脂抹粉,追求高消费……种种扶贫资金使用问题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这些精明“算盘”最后将自作聪明的人打回了原形。

近年来,全国上下脱贫攻坚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更应急贫困户所需、想贫困户所想,守护好贫困群众的“救命钱”,莫让它变成寒了百姓心的“空头支票”。

2019年是脱贫攻坚战“啃硬骨头”的关键一年,也是大多数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的收官之年,必须形成严惩不贷的氛围,守护好扶贫“救命钱”。坚持无禁区、零容忍的高压态势,确保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对心无纪律、行无底线的,进行严肃问责。必须形成监督保障机制,让监督“长利齿”。对查处扶贫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处置,紧扣问题,尽快在制度层面加以解决。必须建立信访举报、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离群众越近越能精准发现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强化精准监督思维,充分依靠人民群众这个“大数据”,快查快办,确保信访举报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增加群众对纪检监察的信任感。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坚决守护好这块“奶酪”,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精准扶贫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