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廉评

从“顺口溜”中查找贪腐线索

来源:赫山区教育局工会 作者:曹灿辉 发布时间:2019-03-08

2017年11月,正在宁乡市青山桥镇开展常规巡察的市委第二巡察组工作人员听到了一段反映该镇国土所办事作风的顺口溜:“送几百,不答白(宁乡方言,意思是“不搭理”);送几千,等几天;送几万,马上办。”“有时候,几句不经意的嘲讽话,可能就隐含着重要线索”, 巡察组工作人员敏锐地意识到。(3月5日 三湘风纪网)

原来,青山桥镇国土所干部肖某、杨某利用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的职务便利,伙同村干部喻某等人钻政策空子。2011年到2017年,三人共违规收取44位村民建房手续费、开垦还耕费共计192968元。该问题线索移交给了宁乡市纪委监委深入调查。2018年9月,三人均被开除党籍,其涉嫌犯罪的问题已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从“顺口溜”中查找贪腐线索,一些地方还有一些成功实践。比如,2015年2月初的一天,派驻焦庙检察室的干警来到辖区一社区里进行法律宣传时,晏子湖的一“顺口溜”引起了检察官们的注意:“晏子湖宽千顷,贪污犯数不清;晏子湖浑水流,贪官买车又买楼!”

检察干警们立即着手调查,发现东宝村的村民对于晏子湖的“歌谣”非常熟悉,每个人都可以张口说两句。经查,乡镇管区书记焦某、村支书郭某和村文书王某等人虚报地上附着物数量,套取公款进行私分。山东省齐河县检察院根据此案先后立案查处了6名村干部。

民间“顺口溜”或多或少有点戏谑色彩,但其来源于生活,是“民声”,接地气,往往能真实表达民意。尤其涉及到官员“顺口溜”,会一定程度反应官员在群众中的“口碑”和“形象”。一个“口碑”极差的官员,其“顺口溜”体现出来的“形象”肯定是不会好的。如今,听“顺口溜”成为一些地方巡视组及纪检监察机关常用的暗访方式之一。从“顺口溜”中查找贪腐线索,有很大的可能性,应该有。

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群众倾听民声,从“顺口溜”等群众“土话”中获得有关问题官员贪腐线索,顺藤摸瓜,严肃惩处。同时,对于类似“顺口溜”性质的网络舆情,纪检监察机关也应加强监管调查,发现问题,一查到底。

当然,强化监督执纪,纪检监察机关也要别止于听“顺口溜”,关键还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制度建设,用制度来管人管事。同时,党员干部要想彻底摆脱“意外”中枪,更要不心存侥幸,而要守好法律底线,秉公用权,廉洁自律,一心为百姓谋福利,获得百姓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