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3月12日新华社)
沿海一省份某厅局负责人因不堪忍受会议过多,让人统计全年开会数量,结果令人震惊:1068个!一年1068个会议,平均每天三个,厅长不够副厅长顶,处长不够副处长顶,搞得连会议召集者都受不了。
3月10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在记者会上就说,现在不少基层干部自嘲是“表哥”“表姐”,尹中卿坦言,统计报表多且乱,数出多门,这加重了基层政府、企业的负担。
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迎来送往,类似形式主义问题层层加码,加重了基层干部工作负担,严重影响了基层工作效率,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确实非整改不可。
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是对顽固现实问题“对症下药”,对“八项规定”“反四风”精神具体落实,能提高服务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基层干部“获得感”。
“基层减负年”,贵在“落实”。为此,要用好“四招”。
一要上级部门以上率下、率先垂范。比如,“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确保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等,各地要以此为遵循,当好基层减负“模范”。
二要上级部门敢于担当,不翻来覆去折腾基层,别制造“可见成果”,而要敢为实际工作负责。同时,上级部门对基层干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倡导信任式管理,让他们在基层大胆作为。
三要上级部门改革绩效考核模式,别让“痕迹管理”演变成“痕迹主义”。比如,要按照《通知》明文规定,“不得简单将有没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不能动辄签‘责任状’,变相向地方和基层推卸责任”等。
四要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强化基层减负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营造强大的基层减负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