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廉评

推倒公职人员被误读的“围墙”

来源:桃江县文旅广体局 作者:刘艳 发布时间:2019-05-15

误读一词本属于文化范畴,多出现于比较文学研究中,主要是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干部被误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破解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误读,仅仅依靠公职人员“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的思想素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现阶段常见的误读高频词有:“灰色收入”、“萝卜坑”、“裙带关系”、“搞副业”、“捞油水”“吃拿卡要”、“私吞钱款”等等,这些词汇所代表的势力是人民群众所憎恶的,也是党和国家从严治理的。但当前群众对公职人员的误读依然严重,究其原因,无非是基于误读双方的“两个一”问题,造成了干部群众之间的不信任关系。

第一个“一”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害群之马。个别干部贪污腐败,整个公职人员队伍来背锅是被群众误读的真实写照。在互联网时代,个别腐败分子的不法行为被无限扩大后,呈现一边倒的负面评价,造成群众对公职人员队伍的整体偏见。

第二个“一”是“一棒子打死所有人”的一概而论。在实际工作中,人民群众往往表现出对党中央的高度拥护,而对与他们实实在在打交道的基层干部嗤之以鼻,尤其在扶贫、保障政策等与群众息息相关领域出现的群众误读新闻屡见不鲜,然而,这些事件又并非都涉及贪腐问题。很多固化形象是是人们通过一些贪腐个例、脸谱化的文学影视作品,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甚至是某些势力推波助澜后在群众心中潜在形成的,并不是党员干部的全貌。事实上,群众对能接触到的基层干部、为群众办了实事的干部是支持和理解的,但对公职人员的整体形象,多持否定态度。

群众误读对于基层工作的开展、公职人员队伍形象和党和政府公信力十分不利,如何破解误读难题,是现实而重大的课题。

向内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老虎苍蝇”零容忍,推动从严治党和社会改革。广大干部必须具备“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理解并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清正廉明、担当作为的角色期待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

向外加强对话交流,社会群众需要更多与党政直接对话的空间。一是要多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理解群众,倾听群众心声,满足群众诉求,为群众办实事,干部形象不该是牌面派头,而是为人民服务的实干者。二是要主动公开。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拥有获得更多信息的便利,只有积极主动公开,主动展现风采才能避免管中窥豹、以偏概全,才能避免被动的揣测和恶意的抹黑。三是注意方式方法。平等友善的交流是消除误解的开始,在交流的过程中双方都需要耐心和理解。

公职人员被误读不是少数人或者某一群体的责任,而是所有社会参与者的责任,要真正凝心聚力、众志成城,误读“围墙”必须推到,勿让误读成为公职人员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