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206万元潜逃17载终被抓”“平均10天一次他为何能71次挪用1000余万公款赌博”“‘90后’会计挪用数百万公款的背后”…今年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多篇涉及挪用公款罪的案件报道。
公款姓公,岂容演变私用!这些人利用职务之便利将公家财产放入个人腰包,用来投资、赌博、高档消费等,他们在公与私关系问题上 “无所顾忌”、随意打“擦边球”,把“私”凌驾于“公”之上,公私不分、假公济私、以公谋私,最终利令智昏、一意孤行、自毁前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抓作风建设时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党对干部的要求。作为党员干部,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为官、谨慎用权。狠抓作风问题整改,就要认清公私的关系,认清公款、公权的用途。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时刻对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标准要求自己,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来自人民的公权力,本质就是责任,本色就是为民。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制、演化为习。金钱和权力,是检验共产党人党性的试金石。在用好公款、公权的问题上,共产党员应当做到“知行合一”,不能光说不练,必须把为人民服务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有公天下之心,方做得公天下之事。”在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的共产党的词典中,共产党人就应当“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从政为官者必须要具备秉公道、弃杂念、去私心,始终做到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素质。党员干部手握公权就得廉洁公正、摒弃私心,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一定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遵规守纪;不要心存侥幸、胆大妄为,做“必被捉”的“老虎”“苍蝇”;时刻牢记党纪国法是从政做人的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是触碰不得的高压线,不管身居何处、官至何位,一旦触犯必须严惩。
面对越来越严的政治态势,我们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绷紧党纪法规这根弦,不去触碰“红线”,逾越“雷区”。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牢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做到公私分明,公权不私用,公款不乱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风清气正的社会新风尚树立党员的模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