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委办公厅发布十条规定,要求省内会议、活动对领导同志称呼时不加“尊敬的”、党内都以同志相称。
“称谓”问题看似不大,但折射的是作风问题。如果干部不敢以“同志”称呼自己的领导,那么群众更不敢称呼领导干部为“同志”。如果任由党内那种逢人必称领导、“尊敬的”等“假客套”吹捧之风蔓延,让干部变得学会“拍马屁”“戴高帽”,工作作风“务虚不务实”。
而陕西省专门发文免除“尊敬的”、统一党内称呼,看似小事,实则“兹事体大”,改变称呼,就是改变官场假客套,更是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开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弛而不息纠“风”治“陋”,四风问题大有好转,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谢局长”“王主任”“刘书记”“胡队长”等是提高职务称呼的现象却仍然屡见不鲜,为了让领导更“开心”,往往都会省略一个“副”字,加上一个“尊敬的”,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尊重和礼貌,看起来是“小事一桩”,但其中蕴含的“奉承”之意,实则是“语言贿赂”,是一种变相的“腐败”。
“语言贿赂”虽然不在法律管理范畴,但久而久之会给人一种只要坐在办公室,谁都是领导的消极氛围,如果最终演变成“我是领导不需要做事”的恶劣行径则会让人贻笑大方,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如果领导干部不加以分辨,不给以警惕,就容易在这些“贿赂声”、“赞美声”中败下阵来。
规范官场称呼,需做好“上行下效”文章。众所周知,官场庸俗称呼的泛滥,在很多时候缘于存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土壤。因而,只要各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主动“多照镜子、勤正衣冠”,反感“局长”、“副局长”称谓,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者随时厉言相斥,同时青睐以“同志”相称,以“真情”相见,要不了多久,“局长”、“副局长”、等溜须拍马称呼自然会淡出官场。
纠正“四风”,让官场称呼充满正能量,需像陕西省一样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使力,找准“七寸”,在“落细、落小、落实”上动真来硬。这样的“小题大做”,多多益善,值得推广。不难想象,当“同志”这一简单、直接、亲切的称呼再度回归并成为党政机关“流行风”,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道德修养,还有战斗力、凝聚力,无疑会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