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廉评

撤销“廉政账户”,让收送红包礼金者不再侥幸

来源:资阳区卫生健康局 作者:郭淑林 发布时间:2019-08-07

先免职后处理......湖南撤销廉政账户,严禁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规收送红包礼金。(来源: 三湘风纪2019-08-06  )

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湖南省于2019年8月6日起全省统一撤销各级廉政账号,并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规收送红包礼金问题作出了“一律先免职后处理”的通知,意味着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不留余地、不打折扣,在收送红包礼金方面更不可能抱怀侥幸心理。

廉政账户在一些地方设立已有10多年的历史,其目的是为了激励党员干部主动上交“不便退回”“无法退回”的红包礼金,对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起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积极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非议,被一些腐败分子钻了“空子”。如,有的伸手者贪恋金钱,把“敢收、能收”的红包礼金留下,容易被发现、出问题的上缴;有的违规违纪人被举报或事发后,在调查前把收受的红包礼金匆忙向廉政账户缴纳,妄图蒙混过关;有的贪腐者“拿大头缴小头”,把廉政账户当成了违纪违法的“护身符”……凡此种种,无疑是利用廉政账户“缓冲区”,对违规收送红包礼金行偷梁换柱之实。

红包礼金源远流长,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亲朋好友在婚庆、生日、升迁、节日等喜庆之时表达情感的方式,是相互之间融洽关系、你来我往的感情浓缩。一段时间以来,在手握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的公务活动中,红包礼金却逐渐变味变色,披上了“人情往来”的外衣,在“一点意思”“略表寸心”“盛情难却”的幌子下,有的领导干部被围猎者所觊觎,从一餐饭、一顿酒、一包烟、一个红包开始,在“温水煮青蛙”中放松了警惕,慢慢坠入腐败深渊。人称“红包书记”的丁仰宁,任福建政和县委书记不到三年,竟收红包100万元。事发后他交待:“那时,我对收红包心里只有喜悦,感觉全是尝到权力的甜头”。由此看来,红包礼金虽小,但容易滋生腐败现象,不出重拳、不下猛药难以根绝。

撤销廉政账户,是纪检监察机关把廉政反腐建设关口前移,堵住了党员干部违规收送红包礼金的“退路”,扯掉了违规违纪的“遮羞布”,彰显的是对腐败的零容忍,是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党员干部当把纪律挺在前面,自觉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主动性,彻底摒除“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侥幸心理,扣好人生廉洁操守的第一粒“扣子”,认真对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八、八十九条规定,明白“只要存在收受礼金等行为,本身就是违纪”,挡住红包礼金的诱惑,当面、主动拒腐拒贿,洁身自好,清廉做官、清白做人。

党纪国法面前,没有缓冲区,没有避风港,也没有任何漏洞空子可钻。党员干部要保持定力,坚持“人情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行,多看前车之鉴、多听忏悔之言、多思贪欲之害;倘若侥幸心理作祟,伸了手、收了礼、湿了鞋,妄想收了之后、事发之后再上交已不可能,只会是掩耳盗铃、一叶障目。俗话说,“小节不守,终累大德”,党员干部要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性,始终心存敬畏,注重小事小节,严守公私界限,管住“小”、禁住“微”,“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不该收的红包一个也不能收,不该拿的礼金一分也不能拿,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在党纪党规的轨道下行得稳、走得远。

“尚洁如登,从贪如崩。”事实一再警醒,那些仍然沉溺于红包礼金的党员干部要匡正认识,明规矩,知敬畏,切莫等到马失前蹄才回味组织的良苦用心,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