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关重要职位工作的人,加班工作应当是常事,成常态。有时因为中心工作,因为应急事件,牺牲晚上或者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工作被写进年终总结和述职,其褒义性几乎成为共识。
但在特定场合,对加班也有贬义的观点。某机关单位招考文秘人员时就出了一道这样的面试题:请你以正方或者反方的角度,阐述“机关工作人员加班是工作努力的体现”的看法。一位抽中反方立场的考生这样陈述:机关工作人员加班不一定是工作努力的体现,理由有三:一是可能动机与出发点有问题,加班图表现,加班有报酬;二是可能态度与作风有问题,上班时间不努力,下班以后瞎忙乎;三是可能效率与能力有问题,办事效率不高,力不从心……
站在反方立场上,这位考生的答案看似迫不得已,其实也不无道理。如果站在正方立场看,真正为求实务实的工作自觉或者不自觉加班的人,其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和担当品格,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站在反方立场看,除了上述考生列举的问题,如果你加班的工作,是为“假大空”的形式主义效力,是为“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主义遭累,这样的加班不但不能表扬肯定,还要大加质疑甚至挞伐。
与“加班”对应的一个话题是“减负”。
最近,广大基层工作者收到了一份“减负”大礼: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解决当前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中存在的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等问题。通知发出后,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中产生强烈了反响。
中央以文件的形式,要求为基层“减负”,彰显了反对形式主义的坚定决心。其实,这也不是高层第一次提出反对形式主义的“减负”举措了。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上任伊始,中央就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明确了反对形式主义的具体要求,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制度与办法,形式主义现象有所好转。但也无须讳言,党和政府的基层机关里,形式主义就像电脑或者手机里的垃圾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积累成疾,问题的结症在于:反对形式主义的弦没有时刻绷紧,热衷形式主义的做派还大有市场,遏制形式主义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中央提出的“减负举措”,切中时弊,也发人深省。形式主义这个怪物,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号召大家来痛打一回,这也说明了形式主义的顽固性,与形式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其实,形式主义这个固疾的反复发作,与我们的工作出发点、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工作能力都有一定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正确处理好“加班”与“减负”的关系,就是要定位好加班的出发点。我们鼓励、倡导和赞扬那些真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忘我无私、发奋工作的实干家,但我们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为形式主义作嫁衣,为助长形式主义而加班的投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