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刊载了《基层干部加上百个工作群,有的变成了“夸夸群”》一文,直批当下微信群泛滥现象,指出:“微信群泛滥,助长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把本该正常工作的时间耗在了形式主义的回复上。”引起了基层干部的强烈共鸣。
随着微信普及,微信群因受众广、一对多、传播快、图文并茂、使用方便等特点,成为新兴办公方式。不可否认,作为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微信在上传下达、及时沟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然而,一些地方层层建微信群、个个部门建微信群、项项工作建微信群,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形式主义,微信群正在演变成新的形式主义载体。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部分基层干部被迫沦为“微信工作群奴”,多个部门的微信工作群每日必报到;要求置顶的工作群多达二十多个;过度留痕导致摆拍工作图片、乱晒工作效果等浮夸“做秀”;基层调研变成了“微信调研”。群群加压,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以正常开展工作。
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为何成了基层干部的负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微信工作群”里充斥着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要求,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今年3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各地相继出台制定了《防治形式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若干措施》,表明了我们党整治这一顽瘴痼疾的坚定决心。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失政者在草野”。要警惕微信群演变成新的形式主义载体,必须抓住作风建设这个“牛鼻子”。笔者认为,工作应该深入扎实,不能单纯依靠“留痕管理”。留痕虽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把日常调研的真实性与微信群“留痕”的事实性进行验证,通过田间地头“留痕”同微信群“留痕”相印证。回复微信不等于完成工作,很多工作安排在微信群里一旦发出信息,就会被“收到”之类的回复刷屏,这种工作安排“貌似”已经到位的情形,还得靠深入基层,细致了解实际执行情况,切实解决基层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才会真正收到实效。上有所好,下必趋之。要解决“工作微信群”的形式主义问题,还得先解决部门单位“关键少数人”的思想和作风问题。如果一个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作风务实,能以上率下,就不会以微信群中的“作秀”行为来鼓励或肯定,工作微信群中晒照片、晒政绩的现象自然就少了,形式主义就能得到有效遏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聚焦“三大攻坚战”、扫黑除恶、优化营商环境等中心工作开展重点监督,严查空表态、假整改,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等作风问题,少一些“群对群”,多一些“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