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风廉韵 > 清风廉评

农村基层信访问题举报多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中共益阳市纪律委员会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8-22

  近年来,赫山区农村信访举报一直居高不下,占纪检信访总量的60%以上,影响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制约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对此,结合我区工作实践并通过对部分乡镇的调研,就当前农村纪检信访举报工作的特点、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对策谈点肤浅认识。
  一、农村纪检信访举报的特点
农村纪检信访反映的对象相对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村级主要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反映的问题主要涉及村财务不清、村干部处事不公、工作作风简单、村两委换届等问题。
 (一)经济问题。村级财务的管理是村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核心是理财是否真正透明,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从近几年来的群众举报情况看,农村信访中80%的信访件都涉及村级财务问题。一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非法占有集体财物。主要表现在:有的职责不清,村主要干部直接经管财务收支,村出纳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有的集体资金坐收坐支,管理混乱。二是铺张浪费,挥霍公款。这是农村信访问题普遍现象,尽管我区绝大多数乡镇出台了村级公务零招待或者限额招待制度,但执行情况不理想,仍有少数村干部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有一些村干部则采取变通办法报销招待费,如利用虚设工程、虚增工程量等抵消招待费情况,引发群众更大的质疑和信访。
 (二)处事问题。处事不妥,办事不公是群众信访的重要原因。群众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判断、评判村干部对村务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是否正确。村主要干部在处事过程中,经常受到周边环境影响,主观上有自身素质问题,客观上由于“村官”所处的执政环境相对复杂,既有亲朋好友的问题,也有宗族、家族问题,容易卷入亲亲疏疏、团团伙伙之中。有的为了争利益,保位子,以个人恩怨、亲疏好恶作为办事的标准;有的从小团体出发,围绕团体利益处事;有的利用小团体势力来影响或控制村级事务。如宅基地的审批、优抚对象的安排、民间纠纷的调处等工作中处理不公正;在处置集体资产过程中,办事程序不合法,透明度不高,独断专行,搞一言堂,造成集体资产流失或贬值等等。
 (三)村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遗留问题。主要反映:一是吃请拉选票、贿选问题;二是在选举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三是反映原“两委”班子成员经济问题及不称职。原因:一是一些村干部自身确实存在问题;二是个别“两委”班子成员落选后反映原班子成员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三是有的个别村民为了自己的宗族利益,不是自己宗族成员当选村干部,就向上级党委政府施加压力,甚至群体上访、集体上访、联名写信举报。在“两委”班子干部换届期间,由于选举结果导致原有的利益关系失衡,矛盾集中爆发,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反映农村干部问题的信访举报激增,换届激起矛盾“千层浪”,农村信访举报以“两委”换届为起点,到下一届换届呈周期变化,由高至低、由低至高呈循环态势。
  二、新形势下农村信访举报原因
产生农村基层信访举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与我们现行经济发展、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访群众认识存在误区,法制观念淡薄
在信访过程中,社会上流行着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下级怕上级,职位越高越好解决”、“领导发话,什么事都能办”等,有的群众就抱着这样的思想,动辄组织群众群体上访或联名信访、越级信访、找主要领导信访。盲目追求唯上唯大,偏执于访级越高,解决问题越容易、越彻底的片面认识;上级机关不论信访事由,以越级访件数对基层实行量化管理,致使基层对信访人采取了 “妥协”的处理方式,使信访人偿到了“下级怕上级”好处,达到解决自身利益的目的。个别信访人不懂法律政策,提出过高要求,屡次上访来达到目的。有的明知法律能解决或司法判决对其不利,想通过上访来达到目的。有的看到乡镇干部与村干部工作联系较多,反映的问题一旦没解决就认为“官官相互”、包庇村干部,甚至说参与其中,于是纷纷向上级信访举报等等。
 (二)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位,惩处不力
尽管我区各乡镇针对农村管理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但是监督、落实不到位,是导致农村信访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和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村级财务、重大事项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等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办事不公开、不透明,势必会给干部留下以权谋私的空间,给群众造成众多的疑问,一有不和谐因素出现,信访就开始。就村级财务而言,一是村账镇代理重形式、轻内容,镇里对村财务收支给予监督管理,但真实性很难把关,对非生产性开支很难控制;二是村级财务监督小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监督流于形式;三是财务公开透明度不高,公开内容不祥细,颇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群众看不懂。村务公开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严格按规定公开,有的村摆花架子,走形式,搞假公开或半公开;有的村主要干部个人一手操作,既不召开党员大会,也不开村民代表大会,剥夺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遇事一人说了算;群众监督更无从谈起,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乡镇对违纪党员的调查处理,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出现调查不及时,处理不及时情况,导致群众信访。
 (三)基层组织处理信访不力,引发群众信访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有些乡镇的党政领导片面强调中心工作,追求经济指标和发展速度,忽略信访影响稳定与中心工作的关系,担心对村主要干部调查处理会影响整体布局、打破平衡,不利工作开展,甚至对能力比较强的村干部,尤其是对大村的村干部有迁就倾向,能“抹平”尽量“抺平”。二是初信初访的处理重视不够。有重访轻信现象,导致由信转访;有应付现象,对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能应付尽量应付了事;有处理不及时现象,能拖则拖,信访人对其失去信任。三是信访处理不力。对政策法规、党纪条规的学习不够、理解不透,掌握政策有偏差,不能对群众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对群众答复的处理意见,执行不到位,承诺不兑现。四是基层纪检力量相对薄弱。我区乡镇纪委一般由3-5人组成,力量相对来说比以前强多了,但是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较弱,同时还兼任乡镇其他工作;乡镇纪委实际做工作只有纪委书记和监察室主任,实际问题处理时,相当一部分干部认为纪检工作与我无关,这与纪检工作的性质也有一定关系。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乡镇纪委处理群众信访举报的工作效率,与群众急迫要求解决信访举报问题的愿望相背离,从而导致越级信访。
  三、建议和对策
  农村信访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从源头上治理农村信访问题,必须从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等多个方面入手,纪检、农业、宣传等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关口前移,努力消除产生信访问题的土壤。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素质
基层信访举报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农村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弱、自控能力差、工作方法粗暴简单、法制观念淡薄,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引发群众信访。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法纪教育,进行必要的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的宗旨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和能力水平,使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作风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教育要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多样,喜闻乐见,让农村党员干部能理解、愿接受,使教育有实效性,能真正触及党员干部的灵魂。
 (二)建立健全制度,严格规范民主管理
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是做好信访举报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农村信访的解决要以建章立制为重点,推进依法治村。要完善农村管理体制,理顺体制关系,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各项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如建立信访预警、风险评估制度,对集体资产的投资拍卖、土地出让金的分配使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和变更、土地的开发利用等,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经村级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经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不能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要探索对非党村干部轻微违法和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制度制定后,必须严格按制度办事。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民监督小组、村民代表要履行职能,按程序办事,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执行村务公开
充分发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和村民代表评议的作用,定期召开这三个小组成员会议,明确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通过他们的监督,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和对非生产性开支监督。与村民理财结合起来,让群众参与到审计中来,从而增加审计的公开和透明度,并把审计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明白。
 (四)严查违纪违法案件,教育党员干部遵纪守法
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不仅影响自身的声誉,而且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影响社会的稳定。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虽然是少数,但影响极坏。对违纪违法行为如果查处不及时,处理不到位,不仅使违法违纪分子逍遥法外,还会引发群众的不满,使矛盾进一步激化,造成越级访、集体访的发生,同时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反之,则能严肃党纪,维护农村稳定,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目的。通过合理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手段来教育干部遵纪守法,为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作者:中共益阳市赫山区纪委信访室副科级纪检监察员 邓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