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畏艰苦著称,历来讲求勤俭持家、勤俭办事。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成长壮大、成就伟业的,是靠勤俭节约发展事业、建设国家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战胜艰难困苦的精神动力,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弃的传家宝。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是腐败问题得以产生和蔓延的温床。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切实增强“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的危机意识,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贯穿于学习、工作、生活全过程,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人民群众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在勤俭干事、艰苦创业中获得人民群众的尊重、信任和支持,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胡锦涛同志曾说:“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积累的宝贵经验,其本质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砥砺我们的意志,陶冶我们的情操,形成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衡量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子。物欲侵蚀、奢风熏染的根子在于价值观的扭曲,党员干部蜕化变质往往都是艰苦奋斗思想褪化、勤俭节约意识淡化、精神支柱弱化所致。“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万恶俱纵” 。只有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能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侵袭,净化我们的灵魂,克服自私自利、奢侈腐化、萎靡不振等不良风气,增强政治免疫力。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我们要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磨练意志、催生斗志,精神抖擞、奋发有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畏艰难、不懈奋斗。
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任由铺张浪费等不良之风蔓延,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员干部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就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的意识,以自己“紧日子”为老百姓赢得更多“好日子”。“聚财犹如针挑土,用钱好似水冲沙”。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加大财政预算公开力度,从严控制行政经费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大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党员干部要在各项工作中贯彻勤俭节约原则,坚持厉行节约、精打细算、严格把关,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把有限的资金资源、财力人力用在刀刃上。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领导干部必须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崇尚节俭,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对那种行则前呼后拥、出则车水马龙、动辄挥霍公款的现象,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只有每个党员干部坚持做到不搞排场、不破标准,不铺张、不奢华,事事简朴、处处节约,才能提高党委政府公信力,聚合崇俭抑奢的社会正能量。
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方式。“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革命烈士方志敏曾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优良作风,更要成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由俭入奢易,由奢到俭难”。党员干部在生活上能否做到勤俭节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人格和品行,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如果党员干部在生活上不注意节俭,贪图享受,凡事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就难以坚守做人从政的底线,最终滑向腐败的深渊。“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没有一个腐败分子不是从奢侈浪费开始堕落的,一些党员干部一步步陷入违法乱纪的泥坑,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党员干部要大力倡导“光盘行动”,不做“吃货干部”,带头消除“舌尖上的浪费”,管住“车轮上的腐败”。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厉行节约,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处做起,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才能推动形成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良好社会风气。(益阳市委常委 市纪委书记 黄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