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群众 服务人民

来源:中共益阳市纪律委员会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5-09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力量所在。对于党群关系,我们曾喻之为鱼水,比之如骨肉。“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没有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共同奋斗,就没有我们党的发展和壮大。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无往而不胜,党的事业才会永远兴旺发达。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面对脱离群众的危险,每个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当主人、当老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努力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深怀爱民之心。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心系群众、服务人民,首先必须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白居易“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恤民情怀,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官境界,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为民书记郑培民信奉“万事民为先”、“老百姓比天还大”的行为准则,为我们树立了亲民爱民的典范。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坚持深入基层,融入群众,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工作往下移,察民之情、顺民之意、体民之苦,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群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如果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愿望不上心,对群众生活不关心,对群众疾苦不动心,甚至与民争利、扰民害民,就会被群众所唾弃。只有坚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人民群众才会真正支持你、拥护你。
    善谋为民之策。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能不能为增进百姓富祉谋思路,会不会为解决群众困难想办法,体现了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党员干部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真正掌握群众的实际困难,真正摸清影响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在深入群众、扎根群众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对策,解决新难题,切实增强解民忧、谋民利、帮民富的能力和本领。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坚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从基层实践中多接地气、多增才气,同群众一起出点子、拿主意。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工作路线,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既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
    多办利民之事。古人说:“民之所乐,我则遂之;民之所苦,我则除之”。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群众的实际困难得不到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那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从基层实际出发,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服务人民群众不只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疾苦要有寝食难安之感,民贫我愧之情。只要是群众的实际困难,再难也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凡是群众的合法利益,再小也要全力以赴去维护。只有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利长远的事,坚持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实绩。(益阳市委常委  市纪委书记 黄进良)